2022年底,一陣延續了2個星期,燒了又退、退了又燒的病熱,確診了…除了感染者們常常問自己的那個問題,「我能不能這樣每天吃一顆藥,吃一輩子?」1992年出生的他,眨了眨那雙閃亮亮的小狗眼睛,「感染者這個身份,讓我最不安心的是,就是會不會交不到男朋友啊?」


他對自己開始服藥治療的日子記得非常清楚,「2016年12月1日。「人到了這個年紀,有的事情一閃神,很快就忘記了,所以要給自己留下一個標記… 」他說。講得一派輕鬆,又時時透著某種自律的條理,但從知覺自己感染,到鼓起勇氣去檢驗、確診、接受治療,他花了4年的時間…

2010年,他還在中國工作。年度更新工作證的時候,醫生非常客氣地跟他說,「有個檢驗結果的地方怪怪的…」他的家族有三高病史,這些事,在他感染 HIV 之前就知道了。始終就是把相關的風險放著,也沒特別處置。反而在那後來的HIV感染治療與每次的回診,多數與醫生討論的,卻是三高治療…

他是2001年感染的,旋即開始服藥了,控制了。「我只是單純地想,讓每個新感染的朋友知道,作為一個 HIV+,還是可以好好過日子的。」他說,談到身邊 HIV 社群裡頭,有些小朋友知道自己感染了在那邊崩潰,原不想管的,轉念又說,「如果我不照顧他們,那還有誰來照顧他們?」

美國洛杉磯一項針對男男性行為甲基安非他命使用者的研究顯示,無論提供給該群體何種非法藥物減害介入措施,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都可以降低該群體使用甲基安非他命的頻率。研究作者同時指出,減害介入措施在使用者沒有戒癮動機的狀態下,其重要性將超過戒癮療法。

1999年,她刺了那隻蝴蝶。確實是極為雍容華貴,極為張揚美麗的蝴蝶。而未消毒乾淨的刺青針具,也一併把HIV,刺進了她的身體裡… 問她生病之後有什麼煩惱?蝶姐說:「哎呀,世界上有太多、太多,比生病更重要更需要煩惱的事情啦…」

1999年的世紀之交,人們依然對HIV充滿恐懼,誤解,以及隱隱然透出的,差別待遇…「即使太陽落下了,也還是要祈禱。希望每一個人,都不要活在陰影之下…」他說。他是一個虔敬的人。他這句話,也不光是講給 HIV 感染的兄弟姐妹聽,而是給每一個人的。

感染者是愛滋歷史的主體,然而所處的時空也真切地影響了感染者的人生。藉由走過不同愛滋法規、醫療政策、社會氛圍HIV感染者的故事,則可以讓我們一窺當時不同時代的愛滋面容。邀請你前來閱讀與分享《HIV的歷史與未來》,讓昨日的記憶與體驗成為明日前行的基石與力量。

一般來說,愛滋防制的公衛策略會傾向跟當地的民間組織合作,透過民間組織與當地民眾溝通預防愛滋的觀念、同時消除愛滋污名。21世紀初,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邀請了南亞當地的宗教領袖參與愛滋預防的工作,希望將愛滋的疾病知識傳遞給社會大眾並影響輿論。然而,該計畫在巴基斯坦實行後,卻得到了反效果。

美國一項以跨性別女性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研究顯示,建立信任及提供從使用者需求出發的服務是提高愛滋相關服務使用率的關鍵。該研究也同時提到,為同儕員和所有工作人員提供服務對象社群文化和所重視醫療議題的相關訓練也至為重要。

全國整體的愛滋預防措施使用普及率可能不足以反應特定群體實際的使用狀況。一項澳洲研究指出,雖然澳洲整體的愛滋預防措施使用普及率正逐年提升,但澳洲 25歲以下的男同志、所有年齡層的雙性戀男性,及住在較少男同志地區的男同志感染 HIV 的風險相對較高、愛滋預防措施的使用普及率也較低。

在荷蘭有14%體內病毒量以達測不到的 HIV 感染者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相較於普羅大眾4%的疾病發生率明顯高出許多。這也凸顯了為 HIV 感染者定期提供PTSD篩檢評估並因應其結果制訂對應醫療措施的重要性。

一項針對女性 PrEP 喜好的網路調查發現,相較於每天口服 PrEP 藥錠,她們更傾向使用長效注射 PrEP 針劑,或是「要發生性行為前吃」的口服藥錠方案。此外,該調查結果同時提到,相對於英國現有的 PrEP 取得管道,她們更希望可以直接在藥局或家醫科門診取得 PrEP。

一項質性研究發現,美國的腫瘤專科醫師基於保密原則,很少跟罹患癌症的HIV感染者討論HIV與癌症之間的關連性。除此之外該研究亦發現,大多數的腫瘤專科醫師沒有接受過HIV相關的訓練、在面對感染者時不會提供有差別的醫療照護,以及腫瘤專科醫師會定期與該患者的感染科醫師溝通等現象。

一項美國的回顧性研究指出,共病症、社會因素及 CD4/病毒量等傳統 HIV 指標,都會影響 HIV 感染者的大腦老化現象。正因如此,研究團隊建議擴大臨床視角來思考 HIV 感染者的老齡議題,並需關注共病症、生活方式改變和健康社會決定因素對其造成的影響。

手機交友、手機約砲、手機購物、手機健康…,在2023年的今天,利用手機協助打理生活點滴已經變成非常稀鬆平常的事情。但是日漸普遍的社交軟體已經改變了我們對於社交跟性關係安排,交友軟體的設計也形塑我們對於「社交性」(sociosexual relationship)實踐。

一項針對美國費城女性靜脈注射非法藥品的研究指出,女性使用者更有可能與她們有親密關係的對象(包含性伴侶、協助施打的人、提供情感支持的人等)共用注射針具。人為何用藥?又或者,為何戒藥如此困難?除了藥物本身的成癮性質,還有用藥者置身的情感關係與社會脈絡因素..

一份在 CROI 2023 會議中發表以全國人口為對象的研究指出,在烏干達鄉村地區有將近十分之一的感染者提到自己有與他人共享 HIV 治療藥物的經驗。該研究也是第一個記錄非洲該現象,並以全國人口為對象的研究,該研究同時也為共享治療藥物的優缺點提出了新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