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訪談後記《他們談的不是病,都是人生》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作者:《HIV的過去與未來》專題報導採訪、撰稿人 羅毓嘉

那時愛知識的計畫主持人來找我談,說打算做一個系列、跨越年代的 HIV 感染者們的群像紀錄訪談——身為一個記者,接下愛知識這一系列的訪談,自然是義不容辭。我問他,要談什麼主題當作切入點?他說把訪談的主導權留給我,最重要的是,希望能夠把不同年代的 HIV 感染者們的故事,好好地留下來。

我很快地擬定了訪綱,談醫藥政策,談歧視,談感染的歷程,談公衛體系,談親密關係。

談過去,談每一個人的現在。談未來。

這些當然都很重要——但每次訪談的約定時間到了,我坐在受訪者們的對面,我卻覺得訪綱壓根一點都不重要。我們談的是人生。

是見過人生奢華風景、而今復歸平淡的蝶姐,為了愛美而在脅下刺了一隻蝴蝶的蝶姐。是年少時就見過父親做生意,迄今一派海派說話方式仍留了下來的江湖七哥。是終身將自己奉獻給神的 EZ。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一項都沒少的AC。是明明信奉自由主義,但當HIV終究落在自己身上,依然花了4年時間消化這遭遇的 G 君。還有,閃著小狗眼睛,時時刻刻想著要怎麼讓更多人知道更多 HIV 衛教資訊的 R 君

他們的故事,從感染的時間序列來看,從 1999 年橫跨到 2022 年,23 年的跨度。固然有許多相異之處,但也有不少相同的地方——好比說,從各種雞尾酒療法到現在副作用極低的第一線用藥,而 U=U 的倡議,證實了持續不斷進步的科學,為感染者們帶來了更好的生活場景,以及更少的自責與自厭。

相同之處還包括了,受訪的感染者們,對於造成感染的「那一次」經驗,講起來,都沒有恨。

可另一些相同之處,閃現著的,則是愛滋的污名、歧視,在人際關係的圈圈裡頭,以極為弔詭的方式幽幽地流出來,考驗著 HIV 感染者們與世界相處共存的勇氣。如同,每一個他們,都正與病毒共存著的事實。

這六篇訪談,為了保護當事人的身份,在足供辨別個人特徵的細節之處,都做了模糊化的處理。雖然,那些細節,對於寫作者而言可能是更精彩的素材,但我希望這些訪談所能呈現的是每一位感染者作為一個「人」所能夠表現出的立體感,他們的思索,他們的人生觀,他們與病共存,而能夠更往上提升、甚至超越的那些品格。

這或許正是疾病教我們的,最重要的事。
謝謝這些受訪者。我深深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