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巧還是刻意?(遇到網路釣魚怎麼辦?)
之前某一天用手機找人一起用藥時,遇到陌生帳號來敲我,說他想約,問我可不可以帶東西過去?我也沒多想就帶東西過去了。 到那邊的時候,我敲他,但他沒有出現,幾乎同時,兩台警車就這樣騎過來...遇到警察疑似釣魚時可以怎麼處理?讓靜觀法律事務所 李翎瑋 律師來告訴你可以怎樣處理。
減害介入措施是否真的可以降低使用甲基安非他命的頻率?
美國洛杉磯一項針對男男性行為甲基安非他命使用者的研究顯示,無論提供給該群體何種非法藥物減害介入措施,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都可以降低該群體使用甲基安非他命的頻率。研究作者同時指出,減害介入措施在使用者沒有戒癮動機的狀態下,其重要性將超過戒癮療法。
科技減害、藥與愛
在確認感染 HIV 之後到開始接受 HIV 抗病毒藥物治療之前的這段時間越長,通常也代表著當該名感染者要開始進行 HIV 抗病毒藥物治療時,他的免疫系統會比較低落、且體內的病毒量也越高。一般而言,在免疫系統低落及高病毒量的狀況下,治療後無法成功抑制病毒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全球藥愛減害服務大不同,看看世界想想台灣
一項針對包含針具交換計畫(NSP)、成癮替代療法(OAT)、家用解麻藥物計畫(THN)、提供經管理的注射場所(SCF),及非法藥物檢測服務(DCS)這五項非法藥物減害策略的研究,進行了全球實施狀況的調查。全球只有九個國家同時擁有並實施了上述五種減害策略。那麼台灣有哪些藥愛減害措施呢?
用藥、性與親密關係
一項針對美國費城女性靜脈注射非法藥品的研究指出,女性使用者更有可能與她們有親密關係的對象(包含性伴侶、協助施打的人、提供情感支持的人等)共用注射針具。人為何用藥?又或者,為何戒藥如此困難?除了藥物本身的成癮性質,還有用藥者置身的情感關係與社會脈絡因素..
在歡愉、毒品及性愛三者間 – 為什麼會想 Slamming?
在 2017 年歐洲男男性行為網路調查(EMIS)中發現,來自 50 個歐洲國家的男同性戀者與雙性戀男性有 15% 曾在發生性行為時使用過娛樂性用藥,在當中有 10% 的使用經驗是發生在過去的一年內。想要了解並改變這個現象,或許要從了解藥愛的使用動機開始...
歐洲研究指出感染者死於自殺、毒品使用及意外的風險較高 aka 愛知識有話想跟你說
一個由歐洲 16 國科學家共同發表在《AIDS》期刊雜誌上的研究指出, HIV 感染者因自殺、使用毒品、意外和受暴身亡的風險依舊高於沒有感染 HIV 的群眾。資料顯示,因為注射毒品感染 HIV 的感染者、男性感染者、生活在東歐的感染者,因自殺、意外、受暴而死亡的風險更高。
藥愛可能帶來的心理健康風險 (應對與復元篇)
相關研究指出,使用的強度、頻率較高、五年以上的使用史,或符合物質依賴的診斷,都較有可能發展出上述的精神症狀。任何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發展,都是本身的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綜合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類似的使用型態,也可能在不同人身上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藥愛可能帶來的心理健康風險 (動機與影響篇)
上面的故事中,分別描述了幾種不同的甲基安非他命使用者樣貌。本文將帶讀者認識藥愛、甲基安非他命使用對大腦、生理、心理健康的影響、成癮的發展、常見的使用原因、介入模式及復元歷程做基本的介紹,希望不管對使用者、親友、陪伴者、助人工作者都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