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以美國馬里蘭州都會區 HIV 感染者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結果顯示,未經治療的焦慮與感染者無法成功抑制體內 HIV 病毒相關。研究團隊同時指出,為感染者提供焦慮症篩檢,可能可以幫助醫療團隊釐清感染者體內病毒量無法成功抑制所面臨的挑戰與原因。
在符合衛生及消毒規範的狀態下刺青及紋身是安全的,但如果刺青或紋身過程未經充分消毒或未符合相關消毒規範,就可能造成感染經血液傳染疾病(如C肝、B肝、梅毒及 HIV 等)的風險。那麼要怎樣避免因為刺青及紋身感染到這些疾病呢?以下是一些你在刺青及紋身前需要知道,也時常被討論的一些問題。
一項研究顯示,有近半數曾感染 COVID-19 的 HIV 感染者表示,自己在初次感染 COVID-19 後出現超過一個月的 COVID-19 感染後長期症狀(long-COVID,後續簡稱「長新冠」)。不僅如此,「長新冠」也大幅度的影響到 HIV 感染者的日常生活。
美國研究顯示,50歲以上的 HIV 熟齡感染者比沒有感染 HIV 的同齡層人們更容易發生「心律變時不全」(chronotropic incompetence,也就是運動量增加但心率無法相對提高的狀況)。不過該研究也同時指出,透過運動訓練將可以幫助感染者發生心律變時不全的情況。
被稱為「第二位柏林病患」的德國男子在接受異體幹細胞移植後,在沒有使用 HIV 藥物進行治療的狀態下,呈現體內病毒量測不到的狀態。其特別之處在於幹細胞捐贈者僅有單一CCR5 WT/Δ32 異質同體突變,這可能大大增加幹細胞移植捐贈者的可適用範圍,並為 HIV 治癒開啟新的篇章。
研究發現,由醫療單位客制化的食療方案搭配均衡飲食的衛教,可以改善 HIV 感染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降低住院次數,並提高 HIV 治療藥物的服藥順從度。然而,這些飲食介入措施不能取代 HIV 治療藥物,也無法使用這些飲食介入措施改善體內病毒的抑制狀態。
美國更新了《妊娠期 HIV 治療藥物使用暨圍產期降低感染介入措施》指引。本次更新囊括產前篩檢、以PrEP降低感染風險、感染者的生育計畫、備孕/妊娠/圍產期的藥物治療建議、新生兒的降低感染風險措施,及母乳餵養等內容。
美國研究指出,如果感染者體內的 HIV 病毒量持續處於高於 50 但低於 1,000 copies/mL 這個區間(後續簡稱「低量病毒量」,就可能會增加罹患包含慢性腎臟病、心臟病和某些癌症等嚴重非愛滋病事件(如癌症、心臟病、腎臟病等)的風險。
感染科臨床醫師對長效注射型莫帕滋/ 瑞卡必治療針劑提出示警。義大利的研究團隊指出使用該處方進行 HIV 治療一旦無法成功抑制病毒,產生抗藥性的風險很高,這將大大限縮後續可選用的 HIV 治療藥物。因此處方醫師及感染者都應先意識到該風險,並在使用該處方前謹慎評估。
一項發表在《JAMA》雜誌的研究指出,每週服用 4 – 6 次 PrEP 藥錠的女性,在預防感染 HIV 的方面幾乎跟「每日吃」的女性一樣有效。因此在 CROI 2024 愛滋大會上有專家認為女性可能也可以用「非每日吃」的 PrEP 來預防感染愛滋,然而這還需要更多的科學證據支持。
一項針對換藥使用dolutegravir/lamivudine(Dovato 洛瓦梭的藥物成分)HIV 感染者做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指出,對於 B 型肝炎核心抗體 HBcAb 呈陽性 (+) 的 HIV 感染者需要特別留意監測體內 B 型肝炎病毒的複製狀況和愛滋病毒的抑制狀況。
近期發表的長效莫帕滋Cabotegravir / 瑞卡必Rilpivirine治療針劑相關試驗進一步引發醫學界對於HIV治療藥物抗藥性的討論。有專家學者認為兩種藥物成分處方如果無法成功抑制體內病毒就更有可能增加抗藥性的風險。
一項針對高收入地區 HIV 感染者的研究指出,自抗反轉錄病毒療法成為主要的愛滋治療方式以來,感染者無論是愛滋病的發病率或因愛滋造成的死亡都有大幅度的下降。已經接受 HIV 藥物治療、並持續抑制體內病毒的感染者就像普羅大眾一樣,通常是死於好發於高齡者的疾病(如心臟病或癌症)。
一項針對六名因絕症去世 HIV 感染者器官組織進行分析的研究發現,存在不同器官組織中的 dolutegravir 藥物濃度有所不同。如一般理解的,在大腦和脊髓中的藥物濃度低於身體其他部位,而免疫系統扮演重點角色的腸道與脾臟測得的藥物濃度則非常高。
在英國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是HIV感染者選擇更換治療藥物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因應共病治療產生的藥物交互作用。從該研究也可得知,當代的HIV治療藥物大多能成功抑制感染者體內的愛滋病毒,從而降低感染者因為無法成功抑制病毒而需要換藥的機率。
在IAS 2023愛滋大會上專家們表示,相對於長效注射型的PrEP可能在五年之內上市且做為HIV預防工具使用,短期內還不可能大規模使用長效注射型HIV治療藥物來治療HIV感染者,特別是在中低收入的國家。
一項質性研究針對生活在法國同時罹患第 2 型糖尿病的非洲移民感染者進行分析。該研究指出,受訪者通常以類似的生活管理方式應對糖尿病及感染 HIV,且採用的生活管理方式通常是基於「情感需求」(如透過紓壓方式降低疾病帶來的壓力),而非「疾病需求」(如改變飲食習慣)。
在確認感染 HIV 之後到開始接受 HIV 抗病毒藥物治療之前的這段時間越長,通常也代表著當該名感染者要開始進行 HIV 抗病毒藥物治療時,他的免疫系統會比較低落、且體內的病毒量也越高。一般而言,在免疫系統低落及高病毒量的狀況下,治療後無法成功抑制病毒的風險也隨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