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Toggle「我們是人,不是數據、不是研究,也不是公衛策略的風險群體,
我們是『人』,是有自己故事、自己需求的『人』…」
幾年前,當我在國際會議中聽到倡議團體說出這段話時深受震撼。
2024 年 11 月,當我們齊聚曼谷《2024 亞太藥愛國際研討會》APCS 2024的時候,
我又再度想起這關鍵的呼籲:「我們所面對的是『人』…」
本文章由愛知識 iKnowledge撰寫及編輯,
歡迎轉載、引用,轉載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並連結愛知識 iKnowledge 網頁。
亞太地區的分眾介入範例
「分眾介入」的概念其實並不新,許多亞太地區國家的公衛領域也被廣泛應用。
在泰國,有以青少年藥愛使用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研究及實施計畫,
在提供青少年介入服務的同時,
他們也需要思考「經濟狀況」會怎樣影響青少年尋求協助的意願。
同樣在泰國,有為跨性別女性提供服務的服務據點 TANGERINE,
他們除了提供納入賀爾蒙療法思考的性健康相關服務外,
也從跨性別女性的視角出發,提供法律及去歧視等諮詢服務。
在越南,社群結合政府單位、學界及民間單位的力量提供相關服務,
男同志同儕員能夠主動走入社群提供藥愛減害與愛滋減害的相關服務。
在馬來西亞,有從同儕陪伴為核心服務策略的服務據點 LEV8,
在這裡不僅提供醫療相關服務,更藉由同儕群體的陪伴降低藥愛使用的頻率。
在台灣,除了行之有年的相關分眾介入措施外,
也有民間組織開始關注公廟活動中青少年參與者的非法藥物使用狀況。
在亞太地區,乃至世界還有更多更多從「人」出發的公衛介入措施。
「人」各有不同
試想,若你遇到下面這個藥愛使用者,你會希望提供他怎樣的藥愛介入措施?
「小馬是一位 42 歲的男同志,從他成年以來,
K他命、安非他命、G水等各式藥愛經驗充斥在他的日常之中。
最近他的好『姊妹』因為使用過量頻繁的被送進醫院急救,
好朋友的經歷,也讓他提起勇氣走進醫院尋求幫助…
在診療過程中,小馬告訴醫師他很懷念有工作、有家人的日子,
但於此同時,他也擔心自己年過 40 後,
應該越來越少人會想跟他做愛,
正因如此,他想盡可能把握時間跟他人發生關係…」
在繼續爭執要以戒癮或減害做為終極目標時,
在繼續思考台灣需要怎樣的公衛政策做為介入策略時,
請回頭想想,在藥愛議題中的每一位都是「人」,
這群「人」有著各自不同的故事、有著各自不同的難處,也有各自不同的可能。
或許當我們可以真正聆聽並試著了解這些各有不同的呼喊時,
我們得以找到並提供適合、可親且有效的藥愛介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