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因為太過驚訝、生氣或因為權力不對等,在相當介意的情緒下反倒什麼都說不出口的經驗?!這樣的狀況從職場、學校到家庭、從同事、家人到情人,這種介意卻無法即時表達的經歷並不罕見。現年42歲已經感染HIV超過10年的M則是在與醫師互動的過程中有了這樣不算愉快的經驗。
「是你們讓我知道有改變的可能,也因為這樣我才能再站起來… 」41 歲的 D.K 10 年前感染了 HIV,當時他直覺的認為自己「沒救了」,同時也放棄了治療。好在他的醫療團隊沒有放棄他。在個管師持續聯繫、陪伴半年後才逐漸敲開 D.K 的心門開始服藥治療,這也扭轉了他的人生。
2003 年,「愛滋」還是禁忌話題的年代,當時年近30的Eric被檢驗出感染了HIV,在那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他的心中總有個聲音時不時的問:怎麼會是我?這是段時空跨越了20幾年的故事,也是Eric如何找到與HIV共生方法及感染科醫療團隊如何成為感染者家庭醫師的故事。
感染 HIV 這十幾年來,威廉從原本在大型醫院接受治療,幾經思考跟評估後現在穩定在中型醫院看感染科,除了治療 HIV 也同時治療三高疾病。我不禁好奇威廉是基於怎樣的思考,最終選擇在中型醫院看診就醫?另一方面也想問問威廉,在診間內到底可以怎樣自在的跟醫師溝通、討論之後的治療方案?
被稱為「第二位柏林病患」的德國男子在接受異體幹細胞移植後,在沒有使用 HIV 藥物進行治療的狀態下,呈現體內病毒量測不到的狀態。其特別之處在於幹細胞捐贈者僅有單一CCR5 WT/Δ32 異質同體突變,這可能大大增加幹細胞移植捐贈者的可適用範圍,並為 HIV 治癒開啟新的篇章。
「感染者的醫療照護團隊」應該包含哪些人?很多朋友在第一時間可能會想到感染科醫師、個管師等醫療專業人員。那還有沒有其他的角色應該被納入你的醫療照護團隊?49 歲已感染 HIV 十餘年的 Kuiper 將透過自身經歷告訴我們,「自己及感染者同儕」也應該納入你的醫療照護團隊之中。
Ken在當兵體檢時檢驗出感染HIV及梅毒至今也過了12年。他曾因為人生轉折與生命低潮放棄治療,後來又因為心境調適再次開始接受治療,並處理C型肝炎及ADHD等共病。聽完Ken的經歷後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感染者尋覓醫療團隊的過程像極了愛情… 要勇敢但要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
在美國原本穩定接受口服型 HIV 治療藥物的順性別女性,只有不到 42%表示有興趣嘗試以長效注射型莫帕滋及瑞卡必針劑進行 HIV 治療。研究團隊同時指出,這樣的狀況可能與現有治療指引中未提供孕婦可使用該處方的證據、需要更常回診,及對醫療單位的信任度不佳有關。
英國 HIV 感染者「停止(暫停)治療 HIV」的現狀已引發公衛及學術單位的重視,並且呼籲有關單位應該重視這樣的狀況。日前一場會議中,有專家學者更新了目前在英國已經確認感染愛滋,但目前沒有接受治療感染者的相關數據,並針對其原因進行探討。
美國更新了《妊娠期 HIV 治療藥物使用暨圍產期降低感染介入措施》指引。本次更新囊括產前篩檢、以PrEP降低感染風險、感染者的生育計畫、備孕/妊娠/圍產期的藥物治療建議、新生兒的降低感染風險措施,及母乳餵養等內容。
感染科臨床醫師對長效注射型莫帕滋/ 瑞卡必治療針劑提出示警。義大利的研究團隊指出使用該處方進行 HIV 治療一旦無法成功抑制病毒,產生抗藥性的風險很高,這將大大限縮後續可選用的 HIV 治療藥物。因此處方醫師及感染者都應先意識到該風險,並在使用該處方前謹慎評估。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之一。儘管科學家已進行了數百項臨床試驗,但還沒有任何治療方式可以明顯阻止阿茲海默症的發生。日前一項研究發現,服用核苷酸反轉錄酶抑制劑進行治療的感染者,其阿茲海默症的發生率比沒有感染 HIV 的普羅大眾還低。
荷蘭研究指出,使用長效注射型 Vocabria (莫帕滋)及 Rekambys (瑞卡必)治療 HIV 可以成功抑制體內病毒。然而,另一項荷蘭研究也同時發現,在使用該處方卻未能成功抑制病毒的個案身上出現了嚴重的抗藥性,這樣的抗藥性也將大幅度限縮後續可用的 HIV 治療藥物選項。
近期發表的長效莫帕滋Cabotegravir / 瑞卡必Rilpivirine治療針劑相關試驗進一步引發醫學界對於HIV治療藥物抗藥性的討論。有專家學者認為兩種藥物成分處方如果無法成功抑制體內病毒就更有可能增加抗藥性的風險。
一項針對六名因絕症去世 HIV 感染者器官組織進行分析的研究發現,存在不同器官組織中的 dolutegravir 藥物濃度有所不同。如一般理解的,在大腦和脊髓中的藥物濃度低於身體其他部位,而免疫系統扮演重點角色的腸道與脾臟測得的藥物濃度則非常高。
CROI 2024愛滋大會上研究報告指出,lenacapavir(在台尚未上市)這種長效型HIV治療藥物,可能可以跟廣泛中和抗體搭配使用來治療 HIV。如果這樣的搭配方式可以長時間有效抑制 HIV,HIV 治療將進入每半年僅需一次的時代。
臨床研究顯示「一週口服一次」的HIV治療藥物可能即將問世。該研究每週服用一次Islatravir和Lenacapavir(在台皆尚未上市),與每天服用吉他韋的病毒抑制率相同,皆能有效抑制體內的愛滋病毒。後續評估後若可行,該處方將成為無須注射、每週口服一次的長效口服型治療方案。
台灣已可使用長效注射型莫帕滋Cabotegravir/瑞卡必Rilpivirine進行HIV治療,這也意味著 HIV 治療在現有的「一天一次、一次一顆」外,多了「每個月/每兩個月注射一次」的選項。愛知識整理了針對該處方你會想知道的問題,同時也邀請亞東醫院楊家瑞醫師給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