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Toggle「在診間裡,很多時候我比醫生的話還多… 」
43 歲的威廉笑笑的說到。
感染 HIV 這十幾年來,威廉從原本在大型醫院接受治療,幾經思考跟評估後現在穩定在中型醫院看感染科,除了治療 HIV 也同時治療三高疾病。我不禁好奇威廉是基於怎樣的思考,最終選擇在中型醫院看診就醫?另一方面也想問問威廉,在診間內到底可以怎樣自在的跟醫師溝通、討論之後的治療方案?
生病,總會帶來些麻煩。但或許找到適合自己的醫療單位,且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與醫師溝通,會讓這些麻煩少一些。
本文章由愛知識 iKnowledge 採訪、撰寫及編輯,
歡迎轉載、引用,轉載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並連結愛知識 iKnowledge 網頁。
2010 年,威廉身上發了些不尋常的疹子,就去了皮膚科看診,經驗老道的醫護人員看到這些疹子後,告訴威廉這可能是因為感染梅毒引起的,同時也建議他除了梅毒篩檢之外,最好也一併做 HIV 篩檢。就這樣 29 歲那年,威廉同時確認感染了梅毒及 HIV,也開始了他這 10 幾年來定期回感染科看診的歷程。
或許是受限於當時的治療藥物使用指引,也可能是自己心裡有道「開始吃藥就進了下一個階段」的檻跨不過去,當時的威廉確診後又過了一年才開始服用 HIV 治療藥物。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身體狀況的變化,回診感染科與醫師討論的內容,也從 HIV 漸漸加入了高血脂、高血壓,還有後來才發現的高血糖。
然而,這個「後來才發現的高血糖」也成為威廉開始思考換院治療的關鍵因素。
怎樣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醫院呢?
不知道是醫師疏忽了檢驗報告中持續增高的 HbA1c(糖化血色素)?還是醫師有其他面向的思考?這個看似無傷大雅的「後來才發現」,讓威廉發現自己很重視看診時醫師是否細心。是否會跟他說明每個檢查數值背後代表的含意,是否會提醒他體內的 B 肝抗體已經逐漸下降需要再次補打疫苗。
看診細緻度外,威廉也從這 10 幾年的看診經驗中歸納出一些不同規模醫院會存在的差異,還有在選擇醫療院所時其他的考量點:
要找到適合自己且可以長久為自己提供服務的醫療院所跟醫師,與找到適合自己健身房的過程類似。有的人覺得健身房最重要的是器材的數量、有的人則認為團體課的內容最重要,當然也有人認為其他會員有自己的眼緣是關鍵。無論如何,總是需要自己親身體驗、留心觀察和靜下心釐清自己的想法後,才有機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
想跟醫師討論卻不知怎麼開口嗎?
因為威廉的個人特質及背景,再加上這幾年的 HIV、三高及身心科的治療,也讓威廉發現,自己是「進了診間可能比醫生還要多話的那種病人」。當訪談中問他究竟可以怎麼樣自在的跟醫師討論自己的狀況、尋求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時,威廉是這樣說的:
醫師也是「一般人」,這個心法蠻關鍵的。有太多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害怕自己問出聽起來很笨的問題、覺得醫師好專業又好忙,甚至可能覺得「這樣的狀況應該沒什麼吧」。在這樣的時候,或許可以思考看看你通常習慣怎麼跟「一般人」溝通你覺得需要處理的問題?是需要先寫個紙條免得自己忘了溝通內容,還是先在腦海中演練一次溝通的過程,無論如何,請試著用你平時習慣、也感覺自在的方式跟醫師溝通吧。當然,先跟你的個管師聊聊你的狀況,也是個不錯的方式。
善待自己、直面疾病
與疾病共生十餘年後,HIV 已成為威廉的一部分,關於生命中的這個部分,他是這樣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