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感染者體內為何會持續呈現慢性發炎反應?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台灣觀點

醫療資訊及台灣觀點編審委員: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 楊家瑞醫師

在目前針對HIV感染者探討生活品質的討論中,始終會提到儘管隨著抗病毒藥物的進步,大部分感染者的病毒量被控制良好,但仍會在體內有慢性發炎的情形,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部分可能的解釋之一。

這篇文章的重要性在長期服用藥物控制的個案身上率先利用了許多發炎相關指標探討了和HIV專一性免疫反應以及慢性發炎的關係,然而結果顯示HIV的藥物治療和持續性慢性發炎無關,而推論應該是感染HIV後到開始服藥前的身體狀態發生免疫失調導致; 這也符合早期認為當感染到HIV病毒之後,淋巴組織中的CD4+ T細胞即開始受到不可逆的影響,隨著感染時間越久,淋巴組織中的有效CD4+ T細胞即越少,即使開始服藥之後也無法回復,合理推論對體內共存的細菌菌叢或病毒的免疫控制下降而有持續性的發炎反應。

從這篇文章的結論來看,更加強了我們應該支持儘早診斷且儘速治療的想法,也許有機會減少體內持續慢性發炎的程度以及長期累積下來可能造成的影響。過去許多研究也顯示,HIV的延遲治療相較於診斷後即治療而言,發生併發症的機會較多。因此,我們的確該建議已知有感染HIV風險者,應定期篩檢,若診斷感染則盡快連接至治療。有部分已知HIV感染者因自身無症狀而拒絕服藥,則根據現有的研究,為了自身長期的健康著想,亦應盡快開始接受藥物治療。

醫藥資訊引用及翻譯自 nam aidsmap: HIV-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unconnected to inflammation in people taking ART

本文章經愛知識 iKnowledge依編輯所在地醫療現況及閱讀習慣進行編輯及改寫

雖然抗逆轉錄病毒療法(也就是俗稱的雞尾酒療法,英文簡稱為 ART)成功的抑制了 HIV 並讓感染者得以獲得近乎與一般人類似的壽命,但許多感染者卻也真實的出現了體內慢性發炎的狀態。

先前已有研究指出,感染者體內慢性發炎可能導致感染者比非感染者更容易罹患一些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某些癌症等)。因此,進一步釐清感染者體內慢性發炎的相關議題,藉以預防或減少慢性發炎的機率,將能實質上幫助感染者提高生活品質。

關於本研究

有學者認為當人體內的 T 細胞對 HIV 的入侵做出反應時,會在人體內釋放 γ 干擾素。γ 干擾素會活化人體內的巨噬細胞(這是一種具有多種免疫功能的大型細胞),並同時釋放可能導致人體內發炎的一些物質。

在這樣的背景下,Wiell Cornell Medicine 的 Adam Ward 博士及其團隊透過分析 AIDS Clinical Trial Group (ACTG) A5321研究當中 99 位長期接受 HIV 藥物治療感染者的數據,希望能夠進一步釐清感染者體內慢性發炎的相關議題。

這 99 位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如下:

  • 年齡介於 23 至 74 歲之間
  • 74% 的研究對象是男性 (74%)
  • 49% 是白人、30% 是西班牙裔、18% 是黑人
  • 所有研究對象在接受 HIV 藥物治療前都曾罹患病毒血症,在開始藥物治療後體內病毒量都持續控制在 50 copies/ml 以下
  • 持續控制體內病毒量在 50 copies/ml 以下的時間中位數為 7 年,範圍從 4~15 年不等

研究結果

研究人員對照了研究對象在參與研究時檢測的體內 γ 干擾素、免疫活化反應及發炎反應相關物質的數據。於此同時,也對照了研究對象在開始 HIV 藥物治療前的相關數值,希望進一步評估 HIV 藥物治療是否跟感染者體內的慢性發炎有關。

在分析後,研究團隊發現 HIV 藥物治療與感染者體內的慢性發炎沒有顯著的關連性。也就是說接受 HIV 藥物治療不會導致感染者體內持續發炎或持續活化免疫系統。另外,研究團隊同時指出,感染者體內的 HIV 抗體多寡也跟慢性發炎或活化免疫系統無關。

研究團隊指出,因為他們的分析僅透過體內產生的 γ 干擾素進行分析,沒有將後天免疫系統其他的 T 細胞反應納入分析,這些其他的 T 細胞反應與慢性發炎及活化免疫系統間的關連仍有待發現。

通過該研究的數據,研究作者認為自己支持先前其他學者提出的「殘留效應」理論。該理論認為感染者在接受 HIV 藥物治療前體內產生的變化是導致後續免疫失調(包含慢性發炎及免疫系統持續被活化等現象)的主要原因。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殘留效應」理論是正確的,那麼在感染 HIV 後,就應儘速開始進行 HIV 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