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指出,如果感染者體內的 HIV 病毒量持續處於高於 50 但低於 1,000 copies/mL 這個區間(後續簡稱「低量病毒量」,就可能會增加罹患包含慢性腎臟病、心臟病和某些癌症等嚴重非愛滋病事件(如癌症、心臟病、腎臟病等)的風險。
吉立亞醫藥公布PURPOSE 1試驗的三期期中試驗結果。結果顯示順性別女性以每年僅需注射兩次的Lenacapavir做為預防愛滋的PrEP,其預防效果可達 100%,預防效果優於現有每日吃的舒發泰 PrEP。愛滋預防將邁入一年注射兩劑就能完全預防的時代。
我的伴侶是U=U的感染者,一般生活作息上完全沒問題也很健康,身旁的朋友也都感覺不出來有甚麼異樣。由於是同性伴侶,沒有小孩的計畫,預計就是兩人一起共度一生,但隨著年紀增長,開始會擔心中年後的健康保障。
讓關愛之家成人中心 陳佳備主任來告訴你 HIV 感染者在台長照安養現況。
感染科臨床醫師對長效注射型莫帕滋/ 瑞卡必治療針劑提出示警。義大利的研究團隊指出使用該處方進行 HIV 治療一旦無法成功抑制病毒,產生抗藥性的風險很高,這將大大限縮後續可選用的 HIV 治療藥物。因此處方醫師及感染者都應先意識到該風險,並在使用該處方前謹慎評估。
我的伴侶是U=U的感染者,一般生活作息上完全沒問題也很健康,但由於伴侶的 HIV 感染者身份,沒辦法購買醫療相關保險或是長照險,不曉得這方面有沒有甚麼方式或是機構能夠協助?感染者可以買保險嗎?讓保險經紀人公司業務主管 粽子來為你詳盡說明。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之一。儘管科學家已進行了數百項臨床試驗,但還沒有任何治療方式可以明顯阻止阿茲海默症的發生。日前一項研究發現,服用核苷酸反轉錄酶抑制劑進行治療的感染者,其阿茲海默症的發生率比沒有感染 HIV 的普羅大眾還低。
之前某一天用手機找人一起用藥時,遇到陌生帳號來敲我,說他想約,問我可不可以帶東西過去?我也沒多想就帶東西過去了。 到那邊的時候,我敲他,但他沒有出現,幾乎同時,兩台警車就這樣騎過來…遇到警察疑似釣魚時可以怎麼處理?讓靜觀法律事務所 李翎瑋 律師來告訴你可以怎樣處理。
一項發表在《JAMA》雜誌的研究指出,每週服用 4 – 6 次 PrEP 藥錠的女性,在預防感染 HIV 的方面幾乎跟「每日吃」的女性一樣有效。因此在 CROI 2024 愛滋大會上有專家認為女性可能也可以用「非每日吃」的 PrEP 來預防感染愛滋,然而這還需要更多的科學證據支持。
我本身是 U=U 的感染者,約的話,全套還是會安全性行為,半套就不會特別告知也不會口內射精。最近完事後對方不知從哪得知我是感染者,跑去醫院就診預防投藥並跟我索賠金額,還要求我必須陪伴他到三個月後檢測完…U=U 對感染者的法律訴訟案件有什麼影響?讓維虹法律事務所 鄧傑律師 為你解答。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介紹了名為「2GETHER」的線上愛滋預防和伴侶關係教育計畫。該計畫透過團體及諮商輔導的方式幫助年輕男性伴侶學習關係溝通及性健康的相關技能,進而提升伴侶關係。經驗證,該計畫能有效降低美國年輕男性伴侶感染 HIV 的風險。
我很想用PrEP,但是PrEP好貴。聽朋友說他吃的是比較便宜的PrEP學名藥,但我擔心學名藥的效果比較不好,也不確定使用及購買上有沒有需要留意的地方? 台灣新滋識同盟常務理事 朱昱庭 個管師來囉,你想知道的 PrEP 學名藥訊息都在這。
一項針對換藥使用dolutegravir/lamivudine(Dovato 洛瓦梭的藥物成分)HIV 感染者做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指出,對於 B 型肝炎核心抗體 HBcAb 呈陽性 (+) 的 HIV 感染者需要特別留意監測體內 B 型肝炎病毒的複製狀況和愛滋病毒的抑制狀況。
曾經因為牙周病,在某知名私立醫院牙科預約,並且填寫資料時有表HIV身分。原本預約的號碼較前,而後被告知因為怕消毒不完全,所以實際看診號碼被直接往後挪。 然後輪到自己看診時,甚至連洗牙都沒有,我就被請出去了。當感染者遇到醫療拒診時該怎麼辦呢?讓疾管署黃薰瑩科長來告訴你可以怎樣處理。
「生活在2024年台灣的我們又關心那些與愛滋相關的議題呢?當代的法律及政策又怎樣影響生活在其中的我們?」是愛知識即將與你分享這個名為《法律與生活》專題報導的核心。邀請你自 7 月 22 日起每週四前來閱讀《法律與生活》專題報導,讓我們一起在從不簡單的生活中,看見可能。
印度西孟加拉省的女性HIV感染者因為感染者、寡婦、性工作者等身份面臨交叉污名及家暴的經驗。近期一份質性研究則進一步顯示,這不僅影響了她們的心理健康,還影響了生理健康,並導致較差的 HIV 藥物治療效果。因此需要在考慮感染者本身背景並提供相應的介入措施。
丹麥研究發現,當地 PrEP 使用者在使用 PrEP 期間檢測出披衣菌、淋病及梅毒等性感染症(STI,俗稱「性病」)的數量是開始使用 PrEP 前的兩倍多(115%)。然而,在納入「篩檢次數增加」這個因子後,研究團隊認為使用 PrEP 不會導致風險補償行。
Joseph Kibler 17 歲時參加了一個戲劇夏令營,這個經歷永遠改變了他的人生。他出生時就已感染了HIV,還患有先天性的腦性麻痺。17 歲那年,他決定跟滿滿一屋子的陌生人出感染櫃,當時他感受到的溫暖和自信至今仍記憶猶新。時至今日,他現在分享的對象已擴大到廣大的社群媒體群眾。
儘管愛滋醫療照護及藥物治療已有大幅度的改善及進步,但一項西班牙研究發現,HIV感染者在醫療過程中提到發生於自身的症狀及副作用,有很大部分可能被主責診治的臨床醫師(在台灣為感染科醫師)低估或忽視。該研究也再次凸顯臨床醫師與病患間進行良好且有效溝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