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 愛滋、老化與免疫功能 11 小時 ago 8Likes Share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生物自然的老化現象是否會讓 HIV 的治療與治癒變得更加困難?為了幫助我們更深入思考這個問題,theBodyPro 在 CROI 2025 會議期間訪問了德州大學醫學院的 Alan Landay 博士,透過這段訪談實錄帶領我們更深入思考「愛滋、老化與免疫功能」之間的議題。Read more
view 開開心心的獨行俠 4 天 ago 8Likes Share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15 年前,K 先生開始出現持續反覆的感冒、發燒症狀,半夜經常冒冷汗,持續兩週狀況仍無明顯改善。起初以為只是一般感冒的他,到家醫科診所抽血檢查後,醫師建議他到大醫院進行更深入的篩檢,結果發現自己感染了 HIV…Read more
view HIV感染者、他汀類藥物與降低心血管風險 2025 年 7 月 7 日 8Likes Share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一項發表在《JAMA Cardiology》期刊的研究指出,HIV 感染者服用他汀類藥物將有助穩定冠狀動脈粥狀斑塊,降低因粥狀斑塊破裂導致心臟病病發或中風的風險。Read more
view 生活品質或健康控制,你怎麼選? 2025 年 7 月 3 日 8Likes Share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到底是要把自己狀態控制得很好,還是要快樂的吃垃圾食物?」 生活品質 vs. 健康控制的天秤,你會怎麼選? 繁桑感染 HIV 已有十多年,對於自身的病情與治療過程,他展現出非常清晰而理性的態度。對他而言,感染 HIV 並非單純只是面對病毒,而是與生活中各種相關健康問題與副作用共處的過程。Read more
view 用廣泛中和抗體降低H5N1禽流感重症風險? 2025 年 6 月 30 日 8Likes Share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科學家指出,在暴露於病毒前使用單劑量的廣泛中和抗體(bnAb)可以保護受試彌猴免受嚴重的 H5N1 禽流感危害。Read more
view INTJ人也需要(偶爾)被關心 2025 年 6 月 26 日 8Likes Share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身為 INTJ 的感染者,也需要(偶爾)被關心。 R 先生自認感染 HIV 已經將近二十年,但正式確診至今只有十五年,原因是他長期拖延就醫。「這件事講起來會有點難過。」他說,他很久沒有想起這件事了。Read more
view 用廣泛中和抗體實現每六個月一次的 HIV 治療方案?PART 2 2025 年 6 月 23 日 8Likes Share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一項發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的小型研究指出,為 HIV 感染者注射三種廣效性中和抗體(bnAbs)組合,可能可以讓該感染者在停止抗病毒治療(ART)後維持體內病毒量測不到達數個月之久。但體內愛滋病毒具抗藥性的感染者可能並不適用。Read more
view 服藥比婚姻還要久 2025 年 6 月 19 日 8Likes Share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服藥比婚姻還要久」,與醫師的關係是一種緣分,如果不適合,就應該換醫師。 感染約 13 年的小 B 住在台灣北部,是同志諮詢熱線愛滋小組的義工,回憶起自己從確診到持續服藥的歷程,他有許多值得分享的經驗與體會。Read more
view 給予熟齡HIV感染者醫療照護時需要留意哪些事? 2025 年 6 月 16 日 8Likes Share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Meredith Greene 博士在 ANAC 會議中提到:「儘管 HIV 感染者的病毒已經受到抑制,但如果想要提升熟齡感染者的生活品質,我們仍有很多事要做…」在該會議,她同時提到因為愛滋病毒及長期治療帶來的影響,HIV 感染者可能比普羅大眾更早出現熟齡階段的醫療照護需求。Read more
view 我把感染科當作我的家醫 2025 年 6 月 12 日 9Likes Share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Eric今年57歲,居住在南部,是一位已經與 HIV 共處十多年的感染者。回憶起最初感染的經歷,當時他一直反覆發燒、體重減輕,小診所當作感冒治療了將近一個月都沒有改善,轉到大醫院抽血檢查,才發現確診。雖然得知自己感染 HIV 的當下心情難免沉重,但 Eric 並未因此陷入恐慌…Read more
view HIV感染者發生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比較高? 2025 年 6 月 9 日 8Likes Share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丹麥一項針對 40 歲以上 HIV 治療狀況良好的 HIV 感染者研究顯示,相較於沒有感染 HIV 的同齡民眾,感染者發生任何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高出 2 倍、發生阻塞性動脈粥狀硬化(血管阻塞幅度在 50% 以上)的風險則高出三倍。Read more
view 我們的DNA在我體內結合了 2025 年 6 月 5 日 8Likes Share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阿大會發現感染,是因為收到男友告知自己發病了,當時他在軍中正規劃著準備退伍。他回憶當時的情緒複雜且矛盾,因為感染對象很明確,他用一種浪漫的方式安慰自己:「HIV 會攜帶宿主的 DNA,當我被他感染的時候,我們的 DNA 在我體內互相結合了。」Read more
view 疾病不總是負向的存在 aka 寫在《啊!?藥物副作用》之前 2025 年 6 月 2 日 2Likes Share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HIV感染已成為慢性疾病的今日,感染者只要透過穩定的藥物治療就可以控制病情。就像許多罹患慢性疾病的民眾一樣,「治療藥物」成了感染者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是類似膝反射的存在。然而,在經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服藥治療後,『藥物』為感染者的生命及日常帶來了什麼?Read more
view 可以怎樣預防披衣菌、梅毒及淋病感染? 2025 年 5 月 29 日 8Likes Share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兩個美國的真實世界研究指出,doxyPEP(性行為後 72 小時內服用 200mg 的多喜黴素 doxycycline),證實有助降低北加州地區的包含披衣菌感染及梅毒在內的性傳染感染症(STI、俗稱「性病」)發生率。研究同時發現 doxyPEP 對預防淋病感染的效果較為有限。Read more
view 想讓AI當你的醫療顧問?!在那之前先看看這一篇吧 2025 年 5 月 26 日 8Likes Share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在過去醫護人員總會擔心民眾會直接找 google 當醫生、尋求專業的醫療建議,因為網路上的資訊不總是正確,也可能無法針對個人的狀況給予適切的建議。時至今日,這樣的情形更擴大到 AI 領域。那麼透過 ChatGPT 之類的 AI 系統尋找醫療建議是否可行?AI 給予的建議是否可靠?Read more
view 一年注射兩次的Lenacapavir PrEP長效型預防針劑預計今年上市 2025 年 5 月 22 日 8Likes Share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Gilead Sciences日前公布,一年僅需注射兩次的Lenacapavir PrEP 長效型預防針劑可望在 2025 年夏天在美國上市,目前尚待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該藥廠同時提到,除了美國之外,還同時向歐盟相關單位提申請,目前還在審核中。Read more
view 後記:《HIV的過去與未來,還在進行中》 2025 年 5 月 19 日 5Likes Share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這系列的訪談,一開始當然沒有想到,竟然能做到了第二季。 我們還是想要知道——藥物變好了,資訊透明了,HIV 早已不是 30、40 年前的 HIV,但社會的態度呢?變得更好了嗎?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感染者,對「身份」有不同的理解,但相同的是,沒有人把 HIV 當成自己的全部。Read more
view 他是台灣HIV治療長效針劑的大體老師 2025 年 5 月 15 日 5Likes Share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在醫院的注射室裡,每次輪到他打針,總會有幾位護理師圍觀。「這個藥需要打在深層肌肉,推得太快會痛,針角度不對可能影響藥效……」有人低聲討論著,然後轉向他:「我們來試試新的手法,你不要緊張。」 他無奈地笑,「我大概是奇美醫院裡,讓最多人同時看過屁股的病人了吧?」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