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美國觀點:跨性別女性、親密關係暴力與 HIV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醫藥資訊引用及翻譯自 nam aidsmap: Links between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HIV risk among transgender women require trans-affirming 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s

本文章經愛知識 iKnowledge依編輯所在地醫療現況及閱讀習慣進行編輯及改寫

雖然我們總是被稱呼為 LGBTIQ+ ,但如果你花些時間跟當中的每個群體互動,你應該很快可以察覺每個群體間存在著許多的不同。 

我想舉一個我自己認為是事實的例子(如果你跟我的想法不一樣也沒關係,畢竟每個人對於社群觀察的視角都不一樣)。某次我(該跟大家再次出櫃說我是男同志嗎?)跟一群拉子姐姐們吃飯,在當中不乏有在一起超過 20 年的拉拉伴侶。

當我們聊到感情的事情時,其中一位拉子姐姐說道:
畢竟我們(指拉子伴侶)相處 10 年後才算剛剛在一起…

這段話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其實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心裡想著:
相處 10 年是種什麼概念?

畢竟,對於當時的我而言(或我可以在擴大點,對於男同志伴侶來說),一對男同志伴侶在一起超過三年,都已經長的讓人覺得上輩子究竟做了什麼好事(或壞事),所以才可以在一起那麼久…

這只是眾多不同中的其中一個,這樣的故事如果你問問身旁的友人,約莫都可以跟你聊一些。

但即便我們有著如此多的不同,甚至不同如異性戀和 LGBTIQ+ ,做為「人」,我們其實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需要愛與被愛」就是我們之間其中的一種相似。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為了得到愛(或是說為了維持那個被愛的感覺),會做出許多不同於以往自己會做的事。這些事,如果你自己以旁觀者的角度去檢視的時候,甚至可能連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如果你的答案也跟我一樣是肯定的,那麼當你在閱讀這篇報導中的一些觀點時,大概比較不會那麼訝異,甚至可能可以同理當中那種「為了愛捨了自己」的作法。

如果捨了自己對方又不珍惜,甚至用暴力相待。我希望告訴你,就像我們在《是保障還是枷鎖?淺談HIV感染者在台相關法律》提到的,請相信即便你離開了他,也一定會再遇到一個珍惜你、並用善意回應你的另一半。

在不同與相同之間,或許當我們想為某一個特定族群提供服務時,請想想每個族群間的不同點,這樣或許能夠提供更加符合該群體需求的服務。但與此同時,也請想想我們之間的許多相似之處,這將有能幫助彼此理解對方的處境,甚至可以進一步同理對方的感受。

一篇發表在《Culture, Health & Sexuality》雜誌上針對美國跨性別女性的研究指出,跨性別女性感染 HIV 的機率超過同年齡成人 32 倍以上,且遭受親密關係中的身體與性暴力是同年齡成人的兩倍。該研究同時探討,跨性別女性的高 HIV 感染率及較易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的源由。

原因之一是她們擁有受到來自家人和另一半暴力對待的經歷,逐漸習慣這樣的暴力互動模式,甚至對這樣的親密關係暴力在心理上產生依賴。另一個原因則是起因於對親密伴侶在情感及經濟上的依賴。這樣的依賴可能會造成她們難以工作,最終變成需要仰賴對方才得以獲得生活所需。

該篇研究的作者認為,跨性別女性族群面臨的親密關係暴力及 HIV 高感染風險,可以透過跨性別同儕間的互動使其逐漸改變。

研究作者與 11 位 18 歲以上、至少通報過一次親密關係暴力的跨性別女性進行了三次的網路焦點團體。參與的研究對象中有 50% 左右是黑人,且有 50% 的研究對象在訪談期間處於待業狀態。該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找到有效的公衛干預方式,以降低跨性別女性感染 HIV 及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的雙重風險。

因為可能覺得受暴是正常的

研究對象對親密關係的理解較學術上定義的更廣泛。研究對象認定的親密關係除了當下的性伴侶和另一半之外,也包含一夜情的對象。此外,從事性工作的研究對象也提到他們與常客也可能存在某種程度的親密關係。一位研究對象提到:

酷兒的親密關係定義跟異性戀的定義有本質上的不同,光文化就完全不一樣了… 我有很多朋友都是跨性別的性工作者… 當她們在被暴力對待時,她們會打電話給她想到的人,這個人也可能是客戶…

有些研究對象也經歷過童年時期的暴力、創傷和虐待(例如在童年時期目睹家暴事件、遭到身體或語言上的暴力,遭受性虐待,和 / 或家人因為不認同她們的性向而虐待她們)。而這通常也是一連串受暴事件的開始。

就是因為我跟家人的關係,所以我現在才會跟這種人在一起…

研究對象在焦點團體中提到,做為一個跨性別女性,遭受家人以暴力對待、甚至是被虐待都是可預期並正常的。這樣的思維脈絡可能會將她們在童年時期目睹和 / 或經歷過的暴力行為,逐漸轉化成認為親密關係就會伴隨一定程度受暴或受虐的思考。

我一直在忍耐很多事情… 我的媽媽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虐待我,但這也讓我習慣在親密關係中忍耐… 我猜這就是某種潛移默化的改變吧,讓你認為在一段關係中就應該是這樣子,你唯一有的選擇就是虐待或被虐這樣而以…

此外,研究對象們提到,因為過往的經驗,她們害怕讓另一半知道她們的跨性別身份。因為在很多時候對方知道後會以暴力做為回應。許多研究對象認為,因為跨性別女性長時間受到來自家庭、伴侶的親密關係暴力,所以在很多時候,跨性別女性在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的當下,可能很難意識到自己正在受暴。取而代之的,可能會認為這就是親密關係中必然要付的代價。有位研究對象分享之前在網路社團看到的一則訊息:

有時我們分不清楚是不是受到虐待,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是正常的… 我們之所以會被暴力對待,因為我們活該… 我可能甚至會覺得那是因為太興奮了,才會有這些動作…

在團體中有幾位研究對象提到她們需要具體的工具來幫助她們知道何時正在經歷親密關係暴力。

我最起碼想要知道我正在被虐待、被利用來賣春…

在信任與不信任間、在受暴與被感染間

另一方面,研究作者表示因為害怕失去這段親密關係,跨性別女性可能會與虐待她們的另一半發生不安全的性行為讓自己身處感染 HIV 的風險。對某些研究對象來說,期待被愛的渴望遠比離開這段受虐的親密關係,或降低感染 HIV 的風險更加強烈。

我甚至不知道他有沒有去做過 HIV 篩檢。但他接受我、愛我、幹我… 這就是我想要的,因為我他媽的不常擁有這一切…

我的男朋友常告訴我,不會有其他的人會想要我,因為我是變性人,他是唯一一個會想跟我在一起的人… 我有時在想,如果我們分手,可能不會有其他人要我… 當我這樣想的時候,就會覺得忍受一點鳥事沒有關係…

許多的研究對象都表示自己需要保有這段關係,因為她們能從當中感到被愛、也獲的包含食物、住宿及金錢等日常所需。在美國,跨性別女性因為受到歧視,普遍缺乏能讓她們自己自足的工作還有遮風避雨的住處,這也間接的加深了她們對施暴者另一半的依賴。

研究對象指出,因為社會大眾及公衛系統並不接納也沒有意識到跨性別女性弱勢的處境和面臨的風險,所以就更容易忽略跨性別女性這個族群的特殊性及衍生的需求。她們認為提高對於跨性別的認同,以及更多賦予跨性別族群獲得健康及社交的權利,對於提升跨性別族群的安全和社會參與至關重要。具體而言,她們建議提供場域給跨性別族群進行親密關係暴力的培力課程。

這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在這個安全的環境中,人們可以真正放心地暢所欲言,也讓經歷過相同鳥事的人可以對此給予建議…

如果工作人員也是跨性別者會讓我感到放心。每次當我去回診,跨性別女性的工作人員在幫我抽血的時候,我會期待可以一直坐在那裡跟她聊天…

研究對象指出,跨性別女性在面臨醫療照護或社交活動時,往往需要較長時間與其他同為跨性別女性的人互動、建立信任,才有可能讓她們能夠坦誠的談論自身的受暴經歷並接受相關的幫助並開始思考該怎樣面對親密關係暴力。

希望在未來,會有同儕員從頭開始幫助年輕人面對這些暴力。從頭開始…我指的是從了解自己是否受虐開始,然後開始思考這是對還是錯的,之後開始處理這些麻煩…

性別認同與議題參與

作者強調,美國現行的親密關係暴力評估標準可能忽略了跨性別女性在文化及情感互動的特殊性。有鑒於跨性別女性在親密關係暴力和感染 HIV 的高盛行率,建議在提供醫療照護服務時可以從性別認同的角度切入,這樣或許可以提高跨性別女性的信任度,並強化在親密關係議題上的參與度。

參考資料:
Akande M et al. ‘Sometimes, we don’t know if we’re getting abused’: discussion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HIV risk among transgender women. Culture, Health & Sexuality, online ahead of print, 30 Oct 2022.

DOI: 10.1080/13691058.2022.213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