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發表在《AIDS》的研究提到,芝加哥HIV感染者的醫療數據顯示,感染者所處的整體處境將會造成愛滋病毒抑制成功與否的差異,並藉以強調綜合評估感染者背景在制訂公衛政策時的重要性。研究結果表明,相較於單一社會因素,愛滋防治計劃必須納入更加廣泛而全面的社會因素考量。
一項美國的回顧性研究指出,共病症、社會因素及 CD4/病毒量等傳統 HIV 指標,都會影響 HIV 感染者的大腦老化現象。正因如此,研究團隊建議擴大臨床視角來思考 HIV 感染者的老齡議題,並需關注共病症、生活方式改變和健康社會決定因素對其造成的影響。
一則刊登在《Global Health: Science and Practice》雜誌的研究報導指出,讓 HIV 感染者參與在醫療策略決策過程中,除了可以強化感染者與醫護人員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同理外,同時還可提升醫護人員對於感染者個人隱私的重視。
在 2017 年歐洲男男性行為網路調查(EMIS)中發現,來自 50 個歐洲國家的男同性戀者與雙性戀男性有 15% 曾在發生性行為時使用過娛樂性用藥,在當中有 10% 的使用經驗是發生在過去的一年內。想要了解並改變這個現象,或許要從了解藥愛的使用動機開始…
發表在第 24 屆國際愛滋大會,分別來自南非及美國的兩個研究指出, HIV 感染者的自殺率與愛滋污名及其心理健康狀態有關。南非的研究指出,社會支持對於感染者具有保護作用。而美國的研究則指出包括系統性種族主義、性少數群體的社會地位,和懷孕等其他可能造成感染者自殺的風險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