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愛滋污名、感染者輕生與社會支持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醫藥資訊引用及翻譯自 nam aidsmap: Social support can buffer the effects of stigma on suicidality among you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

本文章經愛知識 iKnowledge依編輯所在地醫療現況及閱讀習慣進行編輯及改寫

能夠有人願意聽自己心裡的真實感受、生活中受到的不平對待,還有感情上的各種困境,是件相當難得且珍貴的事情。 

就像我在很多篇文章中提到的,我一直覺得自己非常的幸運,沒有受到太多伴隨愛滋污名而來的困擾或遭受太多不平的對待。即便真的遇到或聽到一些歧視性的言語,也有層層厚重的同溫層將我包圍,也能在我心情持續墜落時承接我的情緒。

根據國家教育研究所網站的說明:「社會支持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社會現象,主要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交流的結果… 社會支持可分為情感性支持、實質性支持、知識性支持和評價性支持等四類。情感性支持乃有關同情心、喜愛、信任和照料的提供。實質性支持指的是提供者對需求者提供實際的幫忙和服務。知識性支持是針對個體在解決其所面對的困難時,提供者給予勸告、建議和知識性資料。評價性支持是採用回饋、社會比較或肯定的方式,以達到自我評價的目的…

在大多數的時候,我有充足的「社會支持」。而這些社會支持,也在某些時刻給予我正面的影響及幫忙。對我來說,建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其必要性。但另一方面,我也由衷的期盼,我們都可以成為彼此社會支持的一部分,用自己可以負擔的方式,提供他人情感、實質、知識及評價等面向的支持力量。

除了成為彼此的社會支持之外,我們也再次邀請你可以前往閱讀 <英國研究發現 HIV 感染者有更高的風險得到精神疾病> 一文,在當中徐志雲醫師也給予了許多實質的資源及建議。建議你將這些資料收藏起來,或許在必要時就可以成為即時且可用的資源。

發表在第 24 屆國際愛滋大會(AIDS 2022),分別來自南非及美國的兩個研究指出, HIV 感染者的自殺率與愛滋污名及其心理健康狀態有關。南非的研究指出,社會支持對於感染者具有保護作用。而美國的研究則指出包括系統性種族主義、性少數群體的社會地位,和懷孕等其他可能造成感染者自殺的風險因子。

在過去的 45 年中,全球的自殺率大約增加了 60%,其中又以青少年及年輕成人這兩個族群的增幅最大。先前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在年輕 HIV 感染者群體中,自殺未遂和想自殺的比例很高,但沒有太多的研究探討為何會造成這樣的現象。

社會支持能降低年輕女性感染者的自殺機率

來自南非開普敦大學的 Wylene Saal 博士透過 715 為年輕女性 HIV 感染者(其中包括 311 名青少年母親)發現,超過一半的研究對象最近被診斷出感染 HIV。這些研究對象在研究訪談時的基礎資料如下:

  • 平均年齡為 18 歲
  • 23% 的研究對象住在農村地區
  • 20% 的研究對象住在非正規的房子內
  • 76% 的研究對象至少缺乏一種以上的生活必需品

在與研究對象訪談後有以下的發現:

  • 有 7% 的研究對象提到在上個月曾有過自殺的念頭,或甚至企圖自殺。
  • 儘管大多數的研究對象都表示已獲得一定程度的社會支持,但相關數據指出有三分之一的研究對象沒有穩定的接受治療。
  • 有三分之一的研究對象表示自己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透過多變量分析得知,較高的自殺機率與沒有穩定接受治療,以及曾受過愛滋污名的經歷有關。分析結果更進一步指出,HIV 感染者獲得社會支持,將能有效減輕因為沒有穩定接受治療及經歷愛滋污名後的負面影響,從而降低年輕女性 HIV 感染者的自殺機率。

Saal 博士強調,需要將自殺預防和因應自殺事件的處理機制納入 HIV 感染者的服務機制中,以減少缺乏治療資源和愛滋污名等風險因子對感染者的負面影響。針對無法穩定獲得治療、或社會支持較為不足的年輕女性感染者,則應提供自殺和心理健康的評估檢測。此外,同儕支持小組可以強化感染者與社會的連結,藉以改善心理健康,並降低其自殺的可能性。

醫療限制與愛滋污名之外的自殺風險因子

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州精神病學研究中心的 Philip Kreniske 博士在 AIDS 2022 說明了以紐約市青少年和年輕人為研究對象的前瞻性世代研究的研究結果。

該研究的研究對象背景資料如下:

  • 研究對象中有 206 位,在出生時就已經感染了 HIV 。
  • 研究對象中有 134 位,在懷孕、分娩或出生後曾接觸 HIV 但沒有感染。
  • 在 2003 到 2008 年的研究期間,研究對象參與該研究時的年齡平均為 12 歲,2022年該研究發表時,研究對象的平均年齡為 28 歲。
  • 有一半的研究對象是女性、57% 是黑人、57% 是拉丁裔。

經分析後,該研究有以下的發現:

  • 年輕的 HIV 感染者(27%)比年輕的非感染者(16%)更常自主回報曾經企圖自殺。
  • 與非感染者相比,年輕的感染者自殺未遂的比例更高。
  • 相較於其他的年輕感染者,被認定是異性戀的年輕感染者自殺未遂的比例較低。
  • 懷孕或伴侶懷孕 HIV 感染者企圖自殺的機率高出其他研究對象兩倍多。
  • 自殺未遂與愛滋污名和心理健康狀態有關。個人或做為家族一份子的自我認同較高的年輕感染者自殺未遂的比例較低。
  •  

Kreniske博士在會議中同時提到,生活在弱勢社區產生的壓力、負向的生活經驗,以及在過去一年內曾被逮捕,這些因素都與企圖自殺機率的增加有關。過往的研究曾經指出,上述這些事情都與系統性的種族主義有關。因此在提供可能面臨系統性種族主義風險的 HIV 感染者醫療照護時,就需要把這些因素納入思考。

儘管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社會支持對HIV感染者的心理健康有正面的幫助,但後續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釐清究竟是哪些因素,可能會造成年輕感染者企圖自殺或自殘的行為。除此之外,在現行的醫療照護系統中亦建議納入更積極的作為,以介入並解決青少年感染者自殺的問題。

參考資料:
Saal W et al. Social support attenuates the syndemic of poor HIV care and stigma on suicidal tendencies among South African young women living with HIV. 24th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Montreal, abstract OAD0702, 2022.
View the abstract on the conference website.

Kreniske P et al. HIV and suicide risk across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an examination of sociodemographic, contextual, and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for attempted suicide in a longitudinal cohort of youth affected by HIV. 24th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Montreal, abstract OAD0705, 2022.
View the abstract on the conference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