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哪些社會因素可能造成 HIV 感染者無法穩定抑制體內病毒?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一篇發表在《AIDS》期刊上的研究提到,芝加哥 HIV 感染者的醫療數據顯示,感染者所處的整體處境將會造成愛滋病毒抑制成功與否的差異,並藉以強調綜合評估感染者背景在制訂公衛政策時的重要性。研究人員提到,研究結果表明,相較於感染者單一社會因素(如種族或經濟情況等),愛滋防治計劃的制訂必須納入更加廣泛而全面的社會因素考量。

下列醫藥資訊引用及翻譯自 nam aidsmap:Intersecting social factors and forms of oppression create disparities in HIV viral suppression

本文章經愛知識 iKnowledge依編輯所在地醫療現況及閱讀習慣進行編輯及改寫

穩定且持續的維持體內愛滋病毒抑制(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體內病毒量測不到」)對 HIV 感染者的健康相當重要。

穩定且持續的維持體內愛滋病毒抑制(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體內病毒量測不到」)對 HIV 感染者的健康相當重要。不僅如此,維持體內愛滋病毒抑制也意味著不會透過性行為將 HIV 傳染給性伴侶,這也是醫學共識「U=U(測不到病毒量=不會傳染)」的基礎。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感染者經過治療後穩定維持病毒抑制的狀態,在提升感染者自身的健康與預防愛滋傳播都扮演著相當重要且關鍵的角色。然而,相較於台灣經治療後有 95% 的感染者穩定維持在病毒抑制狀態,在美國大約只有 66% 的感染者在接受藥物治療後穩定維持在病毒抑制狀態。

傳統上認為,除了醫療因素之外,造成感染者無法成功達到病毒抑制狀態的原因,跟感染者自身所處的社會因素(如經濟、教育狀態等)有著極大的關連。正因如此,美國西北大學的Adovich Rivera博士研究團隊希望透過統計分析了解感染者自身擁有的多重社會身份(如黑人變性女性)與愛滋病毒抑制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連。

關於這個研究

這項研究使用了芝加哥九間 LGBTIQ 專門醫療機構在 2012 到 2019 年間有接受過三次以上病毒量測試感染者的醫療紀錄進行分析。經統計共有 5,967 位感染者的醫療紀錄被納入研究,這些研究對象的背景資料如下:

  • 首次檢測體內病毒量的平均年齡為 43 歲
  • 82% 出生時的性別是男性、89% 認為自己是男性、4% 是跨性別者
  • 79% 認為自己是同性戀、10% 認為自己是異性戀
  • 39% 是白人、34% 是黑人、22% 是西班牙裔
  • 46% 的研究對象是在 2012 年之前確診

研究對象的數據若顯示體內病毒量下降速度緩慢,或經過治療後體內病毒量無法降至 100 copies 以下,則會被歸類為「未能持續病毒抑制」。研究團隊透過增加交互作用、類別分析(LCA)、量化內容分析(QCA)等統計分析方式,試著釐清多重社會身份與穩定維持病毒抑制之間的關連。

研究結果

經統計分析,有 89% 的研究對象穩定維持在病毒抑制的狀態。11% 未能持續病毒抑制的研究對象中,有 5% 病毒量下降速度緩慢、6% 體內病毒量無法降至 100 copies 以下。

造成無法穩定維持病毒抑制「單一因素」主要包含下列幾點:

  • 經濟弱勢
  • 沒有商業醫療保險
  • 藥物濫用
  • 居無定所
  • 種族

然而,對於擁有相同類型醫療保險的研究對象來說,研究對象自身的「種族」就成為影響病毒抑制與否的重要因素。舉例來說,與擁有商業保險的白人相比,擁有商業保險的黑人穩定維持病毒抑制的可能性較低。

在交叉分析後,研究團隊針對四種不同的病毒抑制比例的群體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 95% 病毒抑制率組:主要為不同種族的順性別男性,經濟弱勢及居無定所的比例,相較其他三組來的低。
  • 88% 病毒抑制率組:主要為黑人順性別男性及女性,這組研究對象經濟弱勢及擁有美國政府保險的比例較高。
  • 83% 病毒抑制率組:主要為不同種族的順性別男性,這組研究對象很多人都沒有任何保險。
  • 82% 病毒抑制率組:主要為黑人,幾乎包含研究對象中所有的跨性別女性,居無定所的比例也較其他組別高。

該研究也發現,造成不同身份群體是否穩定維持病毒抑制的「因素」也有所不同。例如:有房子、有保險的順性別白人男同性戀,從統計中發現,儘管面臨心理健康方面的挑戰,但仍可以穩定維持病毒抑制,且「藥物濫用」對這一個群體的影響,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說,可以忽略不計。相對於此,對於黑人跨性別女性的群體來說,就需要符合有房子、有保險、經濟無虞、沒有藥物濫用等因素,才較有可能穩定持續病毒抑制。

總結

「我們從研究結果可以得知,提供 HIV的相關服務時,需要提供更全面的社會介入措施(如綜合評估社會風險、跨科轉介機制,及心理健康服務等)。只單純處理單一因素(如是否有藥物濫用)的介入措施,可能不足以改善無法持續維持病毒抑制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HIV感染零增長的相關計畫,應將社會因素(如居無定所、經濟弱勢等)的狀況納入綜合評估並給予對應的介入措施。」研究作者在總結時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