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U=U是去除愛滋污名的起點?還是終點?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醫藥資訊引用及翻譯自 nam aidsmap: The challenges integrating U=U into HIV care around the world

本文章經愛知識 iKnowledge依編輯所在地醫療現況及閱讀習慣進行編輯及改寫

有時我會想把頭探出同溫層之外,看看同溫層之外的風景。

約莫就是在這些探出頭的時刻,
可以讓我想起對於感染者來說這一切有多不容易,仍有許多地方需要努力,
但也是在這些時刻,我能夠感覺到身為生活在台灣感染者的幸福與為難。

還記得幾年前,當自己閱讀到 U=U 的相關研究和多國醫師發表的聯合共識時,心中的那份激動。雖然 U=U 不會是感染者面臨所有問題的解方,但對許許多多的感染者來說,U=U 無疑是一道經過科學驗證的舒緩良方。舒緩的不僅是自己與這個疾病共生的壓力,更有機會進一步抵抗大環境的愛滋污名。

另一方面,聯合國愛滋規劃署(UNAIDS)在 2014 年設定了 2020 年的90-90-90目標,所謂的 90-90-90 代表著感染者知道自己已經感染 HIV 的比率達到 90%、感染者有服藥治療的比率達到 90%,及服藥之感染者體內病毒量測不到之比率達到 90%。我國在 2020 年達成的比率為 90-93-95,優於全球平均的 80-84-90。

在 U=U 共識發表後幾年過去了,當我閱讀這篇報導時我的心裡想著:

「U=U 之後,生活在愛滋防疫成績亮眼台灣的感染者有沒有過得更好?」

這時,我將頭探出了同溫層之外試著找尋答案。

以醫療環境來說,就像這篇研究中提到的,感染者在感染科以外的其他科別求診時,時常可能會遇到差別待遇,甚至可能會面臨醫療院所拒診的情形。我無意挑起感染者與牙科從業人員間的筆戰,但以許多感染者的實際經驗來說,到牙科求診時,就常常會遇到拒診或是差別對待的情況。

在很多的時候,知道是一件事,能夠真正的相信並付諸行動又是另一件事。

不只醫療端面臨 U=U 可能會有這樣的狀況,人與人的互動又何嘗不是?

身為生活在台灣的 HIV 感染者,說實話,我覺得自己過得相當不錯。也由衷感謝提供寶貴醫療資源的各方人士,因為有各位的努力,讓生活在台灣的感染者只要願意就可以得到有效且便利的 HIV 藥物治療。

但於此同時,我也清楚的知道在同溫層之外仍有許多的事情等待改變。或許透過 U=U 概念的傳遞,能有機會催化這些改變的發生。

2022 年 7 月,在第 24 屆國際愛滋大會 ( AIDS 2022),來自世界各地的愛滋工作者及倡議者聚集在一起,分享了推廣 U=U (測不到病毒量 = 不具有傳染力)這個醫學共識的成功案例以及遇到的阻礙。

這場會議中也同時談到社會結構性因素(如:愛滋污名、貧困、醫療可近性、醫療資源落差,和該地衛生機關是否提供檢測 HIV 病毒量等)如何持續在全球各地影響著 U=U 的推廣,以及 U=U 在 HIV 刑事定罪除罪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可能發揮的影響。

加勒比地區

來自牙買加 JN+ 聯盟的Judy-Ann Nugent談到了在加勒比地區推廣 U=U 醫學共識的挑戰。在加勒比地區,由於愛滋污名、經濟弱勢、不完善的公衛系統及識字率等文化限制,都對於當地的 HIV 藥物治療的意願及服藥順從性等面向造成影響。

簡而言之,如果人們無法滿足生活的基礎需求(好比沒飯吃、沒有足夠的金錢支撐生活所需),那麼 HIV 藥物治療就不會是他們的優先選項…」Nugent說明到。

根據 UNAIDS 的數據,截至 2021 年,加勒比地區有 84% 已感染 HIV 的感染者知道自己的感染情況、83% 已經知道自己感染狀況的感染者有進行 HIV 藥物治療,而有 87% 已經接受治療的感染者體內病毒量控制在測不到的狀態。

Nugent建議,為了提升當地 U=U的意識並提升認同,在全球愛滋支助基金的計畫中(如:PEPFAR)需要納入 U=U 的配套措施,以要求所有國家重視 U=U 並制訂相應的國家政策才能夠獲得支助。舉例來說,PEPFAR在 2022 Country Operational Plan Guidance 中,就建議各國需要在常規的 HIV 醫療照護過程中,納入 U=U 相關資訊的告知與揭露。

拉丁美洲

來自阿根廷 Asociación Ciclo Positivo 的 Franco Bova 博士在會議中提到,在拉丁美洲,只有 60% 已經接受治療的感染者體內病毒量控制在測不到的狀態,遠低於之前設定 90% 及 2030 年希望達成 95% 的目標。而拉丁美洲也是自 2020 年以來,HIV 感染發生率持續上升的地區之一。Bova 也進一步提到,貧困和醫療資源分配不公等狀況,讓當地持續有 HIV 新增感染者出現,且阻礙了 HIV 感染者達成體內病毒量測不到的目標。

但即便如此,在當地已經逐漸建立 U=U 的意識。以阿根廷為例,當地的倡議團體、感染者社群、NGO、學術單位和地方政府會合作,在遊行等大型的實體活動和網路上傳散 U=U 的相關信息。此外,墨西哥透過講故事、委內瑞拉透過 MTV 和音樂會、巴西透過官方活動傳散 U=U 相關訊息都是該地區成功的案例。

與此同時,他還舉了秘魯沒有紀錄感染者體內病毒量的狀況為例,強調了某些政策及作法可能會變成傳散 U=U 概念時的挑戰。

Bova 博士所屬的機構正在推廣一個名為 Indetectable LAC 的網路平台,希望透過這個平台可以共享並匯聚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的資訊及資源。

中東和北非地區

從 2020 年到 2021 年,中東及北非地區的 HIV 感染人數增加了 33%,是全球三個 HIV 感染人數仍在上升的地區之一(另外兩個地區為拉丁美洲,和東歐、中亞)。

截至 2021 年,該地區只有 67% 已感染 HIV 的感染者知道自己的感染情況、50% 已經知道自己感染狀況的感染者有進行 HIV 藥物治療,而有 44% 已經接受治療的感染者體內病毒量控制在測不到的狀態。

國際 HIV 社群在中東和北非經歷極大的挫敗…

土耳其伊斯坦堡紅絲帶的創辦人Arda Karapinar 在會議中說到。他強調了該地區獨特的宗教及文化背景,形成了愛滋污名、性保守及人權限縮等現象,這些現象也直接影響了 U=U 的傳播。

然而,即便大環境存在極大的限制,熱情的倡議者及社運人士依舊可以為當地帶來影響。

根據我的親身經歷,有時候可能只因為一個人的努力及堅持,就會為整個國家、甚至是整個區域帶來改變…在當地,依舊有充滿熱情的倡議者,不顧自身的風險,在當地捍衛著 U=U 的價值…」Karapinar 進一步說明到。

不僅如此,他也提到,因為土耳其位於歐洲和中東間的獨特位置,所以這樣的地理優勢將可做為中東及北非地區 HIV 及 U=U 倡議團體的聚集地及避風港。

英國

倡議者 Fungai Murau 談到了在英國對於 U=U 的共識仍存在不同的想法。她在會議中分享了一位因為母嬰垂直感染了 HIV 的年輕女性但從沒有聽過 U=U 的案例。

在英國母嬰垂直感染 HIV 的個案,從過往在青少年診所看診,逐漸成長到需要到成人診所看診的年紀,但從沒有任何人告訴他們 U=U… 這可能是因為我們普遍認為兒科醫師不應該和年輕的女孩討論性,但這是不正確的!我們需要改變這個想法…」Murau在會議中提到。

她主張應整合英國不同醫療照護服務來推廣 U=U,她說:
我的 HIV 治療院所會知道並支持 U=U 這個共識,但我的家庭醫師或牙醫可能連 U=U 是什麼都不知道…

美國

美國是將愛滋刑事定罪的主要國家之一。相關的刑責從沒有告知 HIV 感染狀態到涉嫌蓄意傳播 HIV 都可能會讓感染者面臨長期的監禁,並且被標註為性犯罪者。

雖然一些倡議人士認為 U=U 應該可以作為愛滋除罪化的基礎,但 Center for HIV Law and Policy 的創始人Catherine Hanssens 則從另一個面向談到相關的問題。她談到因為美國醫療制度造成無法達到體內病毒量測不到狀態的現實,是倡導愛滋除罪時過度依賴 U=U 的潛在陷阱。

Hanssens 進一步提到,個人倡議與期待政策跟法律改變,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雖然對感染者個人來說,能夠透過證明自己體內病毒量測不到就不具有傳染力,這樣的論點是好的。但如果倡議者及相關團體要求將「體內病毒量測不到」納入法條之中,則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後果。

如果體內病毒量是決定一個感染者是否有罪的要素,這可能導致有心人士利用感染者沒有定期就醫、或體內病毒量無法達到測不到的狀態做為控告的證據。還可能導致立法者和檢察官認為,無法達到病毒量測不到狀態的 HIV 感染者俱有將 HIV 傳染給性伴侶的重大風險。

她認為,愛滋除罪化應該立基於是否存在蓄意傳播的基礎之上,以及感染 HIV 已經是一種可控的慢性疾病,經由適當的治療,已經與常人無異。

參考資料:
U=U Global Summit. The Good Fight: Advocacy, policy and the law, Session 5. The 24th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Montreal, pre-conference sessions.View the details of this session on the conference website.

U=U Global Summit. A Worldwide View: Challenges and successes, Session 6. The 24th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Montreal, pre-conference sessions.View the details of this session on the conference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