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中低收入國家常用的治療藥物TLD將可能以長效注射型針劑形式供應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表示,他們透過藥物組合奈米顆粒技術已成功將目前世界最多人使用的口服劑型 HIV 治療藥物 TLD 的藥物成分(大多使用於非洲,台灣沒有上市),製造為每個月施打一次的長效針劑型治療藥物。

下列醫藥資訊引用及翻譯自 nam aidsmap: Long-acting injectable version of the most popular HIV drug combination is possible

本文章經愛知識 iKnowledge依編輯所在地醫療現況及閱讀習慣進行編輯及改寫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 Rodney Ho 教授研究團隊在《AIDS》期刊上刊登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同時說明他們如何利用藥物組合奈米顆粒技術,將不同類型的化合物(可溶於水的和不可溶於水的化合物)結合在一種配方中。從而將這樣的技術運用在 tenofovir – lamivudine – dolutegravir(也就是使用國家俗稱的「TLD」) HIV 治療藥物之上,使之可以成為每月施打一次的長效注射型治療藥物。

現有長效注射型治療藥物

多家藥廠已投入開發長效的 HIV 治療藥物,目前全球已經核准上市的長效型 HIV 治療藥物如下:

台灣已上市的 Cabenuva- rilpivirine (Cabenuva® 瑞卡必)
Cabenuva® 瑞卡必是一種結合整合酶抑制劑 cabotegravir 和非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 rilpivirine 兩種藥物成分的長效注射型治療藥物,一般而言需要先行以口服藥劑觀察使用一段時間後,再轉換至每一個月或每兩個月注射一次。

該款藥物已在歐洲、北美和東亞(也包含台灣)等地區及國家核准上市、使用。注射型 cabotegravir 還獲得藥品專利池許可,可由指定的學名藥廠生產,提供給低收入國家做為 PrEP 藥物使用。然而,因為 rilpivirine 尚未獲得藥品專利池的許可,因此預估在 2026/2027 年該項藥品的專利到期前,將不會有該處方的長效注射型學名治療藥物。

台灣尚未上市的 lenacapavir (Sunlenca®)
Lenacapavir (Sunlenca®)是一種HIV 衣殼抑製劑,由於藥物半衰期較長,所以僅需每 6 個月注射一次,即可達到治療效果。但目前尚未找到可以與之搭配(可以 6 個月進行一次治療)的藥物成分,這也有待進一步的測試與研發。

除了上述兩種治療藥物之外,各大藥廠也仍持續研發其他型態的 HIV 長效型治療藥物。然而截至目前為止,感染者及新增感染者總數最多的中、低收入國家仍舊沒有任何長效型藥物可以使用,這也帶動研究單位希望可以開發出成本較低的長效注射型藥物,期待可以提供給中、低收入國家有需要的感染者使用。

該研究使用但台灣未上市的治療藥物 TLD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指引將 tenofovir – lamivudine – dolutegravir (TLD)納入第一線使用的 HIV 治療藥物。在一份Clinton Health Access Initiative的統計資料中提到,全球目前約有 1,900 萬名感染者正在使用 TLD 進行治療。

因為 TDL 的生產成本較低,且公衛系統對該藥物的不良反應及藥物副作用都相對清楚,因此預估若是 TDL 可以透過新的技術轉化為長效型治療藥物,或許將有機會讓身處中、低收入國家的感染者使用。

因此,華盛頓大學 TLC-ART 研究團隊利用藥物組合奈米顆粒技術,將 TDL 學名藥製作成注射劑型。將藥物成分組合成奈米顆粒後,將可以避免藥物在肝臟中被分解,並使其停留在血液中,在一定時間長度內維持體內的藥物濃度。

研究團隊檢測了奈米顆粒組與非奈米顆粒組猴子體內的藥物濃度後發現,兩組在使用各自的藥物後的一天內體內三種藥物的濃度就達到峰值,但非奈米顆粒組在三天後就無法在血液中檢測到藥物濃度。相對於此,奈米顆粒組至少四周體內的藥物濃度都可以達到目標值以上。

結果及挑戰

研究作者說,該藥物呈現的藥物濃度顯示僅需透過每個月一次的皮下注射,就可以維持使用者體內的藥物濃度。

但是,對於公衛系統來說,每月注射治療很可能是種挑戰。自 2016 年以來,使用 TLD 處方的地區及國家一直希望可以降低感染者回診的頻率。然而,相對於口服藥錠型的治療藥物,許多注射型治療藥物受限於冷鍊及冷藏需求,則可能反而增加感染者的回診頻率。另一方面,要如何將長效注射型治療藥物導入臨床端現有的管理系統也有待釐清與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