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英國研究發現 HIV 感染者有更高的風險得到精神疾病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醫藥資訊引用及翻譯自 nam aidsmap: People living with HIV in the UK have an increased risk of mental illness 本文章經愛知識 iKnowledge依編輯所在地醫療現況及閱讀習慣進行編輯及改寫 醫療資訊及台灣觀點編審委員:徐志雲 (金門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同志諮詢門診)

「你快樂嗎?」

這次,我們將從這個問題開始來聊聊感染者的心理健康議題。

根據台灣愛滋病學會、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與台灣露德協會共同發佈的< 2021台灣愛滋感染者生活品質暨生活現況調查初步報告 >,經調查,HIV 感染者生活品質平均分數為68分,分數最高為靈性,為72.69分,分數最低為心理健康,僅有62.33分,其次低分為社會關係,為64.30分。

謝謝這份調查的主辦單位,透過調查的結果,除了可以讓大眾有機會更理解感染者的生活處境外,也讓感染者有機會透過調查數據發現,在各種生活經驗上,自己並不孤單。自己在生活中面臨的狀況與壓力,可能也有其他的感染者正處於同樣的處境之中。

那麼,當感染者面臨心理健康的相關議題時,又可以怎樣處理?在開始介紹這個英國的大規模研究之前,我們邀請到徐志雲醫師,提供感染者朋友們一些參考的作法及建議。

台灣觀點

這篇文章解析了今(2022)年二月發表在Lancet HIV的研究,說明HIV感染者亟需心理健康資源與關心。本篇研究有幾項值得注意的地方:

  1. 男性的感染者相較於非感染者,有更高的機會罹患精神疾病(不論是憂鬱症、焦慮症、或是嚴重精神疾病),但女性卻沒有看到這樣的差異性。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代表女性感染者不需要特別關注,事實上在過往其他的研究中,也常見到女性感染者獨特的心理健康議題(例如焦慮症明顯上升、對於生殖健康的擔憂等)。
  2. 併有憂鬱症的HIV感染者使用抗愛滋病毒藥物治療的比例,相較於沒有憂鬱症的感染者少了14%。因此心理健康也會影響到身體疾病的治療,絕不能將身心分開看待。
  3. 這項研究有個看似違反直覺的結果:白人、非肥胖、沒有物質濫用的感染者,比起非感染者較容易得到精神疾病;但是一般被視為較易受傷害的族群(非白人、肥胖者、物質濫用者)反而沒有這種差異,這是為什麼?研究原文中特別提醒我們,並非這些族群沒有風險,反而更要注意的是:會不會這些族群更不會尋求心理健康資源、因此更容易被漏接?沒有進入醫療系統中,也沒有得到診斷和治療的機會。
  4. 這個研究還是有不少侷限,例如資料庫當中並無法取得CD4數值、病毒量、抗愛滋病毒藥物種類、傳播途徑、性傾向等資料,因此無法進一步分析。尤其在2003-2015年期間,希寧(Efavirenz)是很常使用、但也有很多情緒副作用的藥物,感染者的診斷率是否受到藥物副作用的影響,也難以區分。

本篇研究帶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是:即使當代HIV的治療已經相當發達,還是有許多社會與醫療所漏接之處,而心理健康的議題就是其中的關鍵。

台灣和英國的醫療體制有相當大的差異,台灣幾乎是全世界醫療可近性、保險覆蓋率最高的國家。因此,在台灣取得醫療資源並不困難,難在是否能有充足的資訊和支持,讓感染者得以自我覺察,並且在安心的環境中取得協助。

哪些是情緒障礙或精神疾病的警訊呢?「心情溫度計」是一個相當簡易的自我篩檢方式:

心情溫度計專區 | 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tsos.org.tw)

裡頭的關鍵現象包括:睡眠困難、緊張、易怒、心情低落、覺得比不上別人,以及自殺的想法。

除此之外,食慾的大幅變化、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不如以往、缺乏動力活力、經常有罪惡感、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容易疑神疑鬼、甚至已經有幻覺的情況,也都是憂鬱症或者其他精神疾病可能的症狀。

當有以上警訊,除了找信任的親友陪同洽詢心理健康資源之外,也別忘了還有愛滋個管師、感染科醫護人員,都是可以尋求協助的對象。大家都知道台灣的醫療人員工作量極大,因此可能無法主動且密集地關心到每位感染者的狀況,但如果感染者願意主動吐露,都有助於醫療人員更適當地幫助到正在困擾的你。

台灣的心理健康資源有以下幾大類:

  1. 專線電話: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1995、張老師1980、男性關懷專線0800-013-999、同志諮詢熱線02-2392-1970……等。
  2. 各醫院精神科或身心科。
  3. 精神科或身心科診所。
  4. 心理諮商所、心理治療所。
  5.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那麼,究竟感染者有多高的機率,在感染 HIV後發生精神疾病呢?接下來我們將透過這個英國的大規模研究來試著理解現況。

Tiffany Gooden 的研究團隊在 《Lancet HIV》 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英國, HIV 感染者比非感染者發生精神疾病的風險更高。相較於非感染者,HIV 感染者在研究期間被診斷出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是1.63倍。

由於這個研究採用以整體族群為基礎的世代研究,因此也提供了更多的證據證明,HIV 感染者接續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遠大於非感染者。研究結果有強烈的證據指出,HIV 感染者族群的精神疾病(包括憂鬱、焦慮和其他嚴重精神疾病)盛行率比非感染者高出許多。

該研究在 2000 至 2020 年間進行,使用來自英國初級醫療資訊庫(the IQVIA Medical Research Database)的數據,比較了實驗組的 7,167 位 HIV 感染者,和對照組 7,167 位非感染者的相關數據(實驗組及對照組人數比為1:1)。

研究團隊透過比對研究對象的背景資訊,希望找出在不同的 HIV 感染者群體中,發生精神疾病的風險會不會所有不同。比對的背景資訊有下列這幾項:

  • 地區
  • 年齡
  • 性別
  • 種族
  • 經濟情況
  • 吸煙與否
  • 體重及BMI
  • 是否有物質使用的情形
  • 除了 HIV 外的其他疾病(包含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

在為期 20 年的研究期中,有 586 位 HIV 感染者罹患了精神疾病,而非感染者對照組則為 418 人(精神疾病發生率分別為每 1,000 人年 19.6 人和 12.1 人)。這意味著每 1,000 名 HIV 感染者經過一年的追蹤,預估會有 19 人左右可能會罹患精神疾病。

透過數據分析,研究團隊發現 HIV 感染者的憂鬱症、焦慮症和嚴重精神疾病(如思覺失調、躁鬱症等)的發生率高於未感染 HIV 人群的對照組。在研究進行期間,出現各項精神疾病的人數統計如下:

若依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資訊,進行精神疾病風險分析後,則發現下列的結果:

研究團隊指出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釐清感染者發生精神疾病的風險與精神疾病篩檢的動機 / 障礙,以及社會因素(包含精神疾病及 HIV 污名化)之間的關連性與交互影響。

HIV感染和心理健康具有其關連性。因此,心理健康相關的疾病是感染者最常見的共病之一。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態,既可能是造成感染 HIV 的危險因素,但也可能是感染 HIV 後間接造成的結果。

研究團隊在結論中進一步提到,此研究結果不僅適用於英國,也適用於其他高收入國家。與非感染者群體相比,HIV 感染者更容易被診斷出罹患憂鬱症、焦慮症和嚴重的精神疾病。因此,讓感染者有機會定期接受精神疾病的篩檢、提供感染者預防及面對精神疾病的資源,以避免延誤診斷等具體的行動就顯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