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任何人都有可能通過密切的親密接觸感染猴痘病毒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醫藥資訊引用及翻譯自世界衛生組織WHO官方網站nam aidsmap: Monkeypox is spreading among gay men worldwide

本文章經愛知識 iKnowledge依編輯所在地醫療現況及閱讀習慣進行編輯及改寫

醫療資訊審議委員:台大醫院感染科 林冠吟醫師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 2022 年 7 月 5 日的記者會中宣布,截至六月底在全球五十多個國家已確認了超過 5,000 例猴痘病例,其中 85% 的病例集中在歐洲地區。在猴痘疫情爆發初期,猴痘病例大多為男同性戀、雙性戀男性或其他男男性行為者(MSM),但WHO官員強調,任何人都有可能通過密切的親密接觸感染猴痘病毒。

英國衛生安全局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後續簡稱:UKHSA),在 2022 年 5 月 7 日公布了英國境內首起猴痘感染病例,該病例是一名男性,在確診前曾經有猴痘流行地區奈及利亞的旅遊史。之後與首位確診個案無相關的兩位同住家人也被診斷出感染猴痘。據 UKHSA 的統計,截至 2022 年 7 月 18 日為止,英國當地的確診病例數為 2,137 例,其中英格蘭 2,050 例、蘇格蘭 51 例。(文章發布前更新數據)

WHO 在 2022 年 6 月 22 日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合計共有3,413 例的確診病例。在其中,英國、德國與西班牙確認感染猴痘的人數最多。另一方面,WHO 亦針對目前的已知的感染途徑做出說明:

  • 截至目前為止,病例主要但不完全是在男男性行為者(MSM)中發現。
  • 若以性別和年齡來分析,大多都是年輕或中年男性。
  • 有幾起群聚感染可能透過西班牙的三溫暖和比利時的戀物慶典傳播。
  • 許多確診的男性病患最近有跨國的旅行史。

猴痘背景

猴痘是一種從動物傳播給人類的病毒,感染猴痘後的症狀與過去發生在天花患者身上的症狀相似。隨著 1980 年後天花的消失及隨後停止天花疫苗接種,猴痘現已取代天花成為公共衛生領域中最重要的正痘病毒屬。在過去,猴痘主要發生在非洲中部和西部,在歐洲和其他地區偶爾會有零星案例,這些零星案例通常都是通過跨國旅行傳播。目前全球的猴痘疫情是非洲以外其他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

依據WHO 官方提供的數據,過去接種過第一代的天花疫苗可以預防猴痘的有效性達 85%,但誠如前面提到的,WHO 在 1980 年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根除,並停止常規的天花疫苗接種。這也意味著,只有過去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才有伴隨天花疫苗而來的免疫力。正因如此,感染猴痘的病例數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持續上升。

猴痘的潛伏期(從感染猴痘病毒後到相關症狀出現的時間)通常為 6 到 13 天,但範圍可介於 5 至 21 天。感染後的症狀通常可以分成兩個階段:

  1. 入侵期(持續 0-5天)

這個階段的症狀以發燒、劇烈頭痛、淋巴結腫大、背痛、肌肉酸痛,和身體虛弱等類似流行性感冒的症狀為主。大多數感染初期的症狀會與其他疾病(如水痘、麻疹、天花等)類似,但淋巴結腫大是感染猴痘後最明顯且與其他疾病不同的症狀。

  1. 出疹期(發燒後 1-3 天)

皮疹通常會在發燒後 1-3 天內出現。猴痘皮疹通常會發生在臉及四肢,而非軀幹上。經統計,猴痘皮疹發生的部位及比例如下:

  • 臉部( 95% )
  • 手掌和腳底( 75% )
  • 口腔粘膜( 70% )
  • 生殖器( 30% )
  • 結膜及角膜( 20% )

猴痘皮疹會由斑疹依序演變為丘疹(略微隆起較堅硬的疹子)、水皰(充滿透明液體的病灶)、膿皰(充滿黃色膿液的病灶)、結痂、乾燥並脫落。疹子的數量從數個到數千個不等。在嚴重的情況下,疹子可能會融合,並造成大面積的皮膚脫落。

猴痘病毒有以下幾個傳播途徑:

  • 直接接觸受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或皮膚。(猴痘病毒的天然宿主尚未確認,但最有可能是囓齒目動物)
  • 食用未充分煮熟受感染動物的肉類和其他動物產品是可能的風險因素。
  • 密切接觸猴痘感染者呼吸道的分泌物(如接吻)、皮膚的傷口,或最近被病毒污染的物體(如沾猴痘感染者濃皰液體的床單或衣物)是造成人與人之間傳播的主因。
  • 猴痘病毒亦可透過母子垂直感染,從母親傳染給胎兒,這可能導致先天性的猴痘。

關於猴痘的傳播途徑,有兩點需要特別提出說明:

  • 雖然猴痘病毒可以透過近距離呼吸道飛沫傳播,但這通常需要長時間、近距離的與猴痘感染者面對面接觸才有可能。這也讓感染者的同住家人、照護人員和其他親密接觸者面臨較高的感染風險。
  • 猴痘傳統上認為不會透過性傳播感染,但目前仍須更多的科學證據去確認猴痘的性傳播風險。誠如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 (CDC) 流行病學專家John Brooks 博士在 5 月 23 日記者會上說的:「猴痘不是典型定義中的性傳播疾病,但它可以在性接觸和親密接觸的過程中被傳播…」

專家們傳統認為猴痘病毒不容易人傳染人,但也有人認為猴痘病毒可能已經變異進化以利傳播。但目前尚未經過基因定序資料支持,因此專家­們尚不支持這一個假設。

news33-p1

公共衛生建議

英國衛生當局建議,身體任何部位(尤其是生殖器)出現異常皮疹或相關病變的民眾,應與當地衛生或醫療機關聯繫進行檢測。並建議若懷疑自己可能感染猴痘,在接受檢測確認前,不要進行近距離的社交活動。已確診病例的高風險接觸者應隔離並自我健康監測21 天。根據歐洲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ECDC)的指引,猴痘確診者應隔離,並避免性活動及密切的身體接觸,直到皮疹完全癒合。

感染猴痘的患者通常無需治療,2至4週後可以自行恢復。目前在歐洲流行的病毒株致死率約為 1%,在這波的猴痘疫情中沒有死亡病例。但兒童、孕婦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若感染猴痘病毒,則更可能引發重症。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Sexual Health and HIV 協會主席 Claire Dewsnap 博士,在 2022 年 5 月 23 日接受AIDSMAP 訪問時提到:「目前沒有特別的證據顯示,已經穩定接受抗愛滋病毒藥物治療,且 CD4 細胞數 > 200 以上的感染者,在感染猴痘後會有增加不適的風險…」
此外,根據European AIDS Clinical Society 的說法:「目前沒有相關的數據,可以評估愛滋病毒是否會對愛滋病毒感染者罹患猴痘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造成影響。但愛滋發病病患及體內愛滋病毒量未受抑制的感染者,則可能面臨更高的重症風險。」

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猴痘。也就是說,針對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進行針對性的天花疫苗接種有其必要性。此次疫情引發了恢復普遍接種天花疫苗的呼聲,但專家表示,目前沒有必要在一般人群中進行大規模疫苗接種以控制猴痘。

舊型的天花疫苗(由稱為「牛痘」的病毒製成)可能會導致免疫功能低下族群疫苗注射後的不良事件。目前新型態的第三代疫苗是由一種減弱天花病毒株(attenuated vaccinia virus Ankara strain)製成之新疫苗「MVA-BN」(商品名為 Imvanex Jynneos ),可用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這款新疫苗在 2013 和 2019 年分別獲得歐洲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的使用批准,並被英國衛生當局推薦用於當前的猴痘疫情。

由於猴痘的潛伏期很長,因此在接觸猴痘病毒後兩週內接種疫苗,就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或感染後產生重症的風險。新型態的疫苗已經過測試,證明對愛滋病毒感染者是安全的。對於穩定接受抗愛滋病毒藥物且CD4細胞數較高的患者,由於免疫力較好且疫苗注射後抗體形成可能較好,因此Dewsnap 博士建議若有機會接種猴痘/天花疫苗,建議應該接種。而CD4細胞數較低的患者,則使用新型態的第三代疫苗較為安全。

衛生官員和研究人員仍在了解這波猴痘疫情。有專家預期仍會有另一波猴痘感染疫情會出現。但他們希望透過確診者接觸者的追蹤、隔離和疫苗接種等介入方式控制這波猴痘疫情。

根據 ECDC流行病學的評估,猴痘在歐盟地區擁有多重性伴侶的族群中被傳播風險很高, 但由於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猴痘感染者都是輕症,因此該群體的整體風險被評定為中等,而對於非多重性伴侶的人群來說整體風險則是低的。

與此同時,LGBT 社群中則有許多人擔心,當有關單位一昧的指出這個疾病好發於男同性戀、雙性戀男性及其他男男性行為者時,可能會造成類似愛滋的疾病污名現象。不可否認的,透過統計分析去定義出可能的風險群體,對公衛資源分配有其必要性。但疾病的污名則可能會讓病患或已經暴露於感染風險中的人們不願意尋求醫療幫助,並可能會導致其他民眾認為自己沒有風險。

“病毒不會管你是誰。
需要對抗的是病毒而不是風險族群..”

AIDSMAP 執行董事 Matthew Hodson 說道。

這段話也讓我進一步思考…
如果某些現象在人類歷史中一直以不同的面貌重複發生,

那我不禁想問,這些重複究竟是巧合?還是基於人性後發生的現實?

1981 年,美國洛杉磯出現了 5 位年輕男性都感染了罕見的肺囊蟲肺炎。隨後,在美國其他地區也陸續出現其他類似的病患。令當時醫界困惑的是,這些疾病通常只會發生在免疫力低下的族群,怎麼會發生在這些年輕男性的身上呢?在當時大家並不清楚這個疾病是什麼?為何會發生?只知道罹患這個疾病的病患大多十分年輕、且是男同性戀。

就這樣,在不久之後,「同性戀相關免疫缺乏症候群(Gay-Related Immune Deficiency)」,就成為擁有合理的醫學解釋前,用來描述愛滋病的用語。
時至今日,雖然醫藥界及科學界都對愛滋病毒有了更多的認識,也已經發展出有效、簡便的藥物治療方式,也已經明白這樣有可能會感染愛滋病毒、但是那樣不會。但認為「愛滋病是男同性戀專屬疾病」的想法,卻也已經根深蒂固的常在一些人的心裡,未曾改變。

覺得 1981 年的美國太遙遠嗎?讓我們把時間拉到 2019 年的台灣。

2019 年開始,全世界因為源自於中國的新冠肺炎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全球疫情剛爆發的時候,大家無法確定這個疾病是什麼、從哪來、又該如何處置的那個時刻,全球各地陸續傳出亞洲人遭受種族歧視甚至是受到暴力對待。

不是只有西方人會對特定的人士另眼相待。如果我們將記憶拉回台灣,並且真實的來面對新冠疫情發生這些年來,我們因為疫情另眼看待的對象,你可能會驚覺在某些時刻,我們在心中默默的用一種帶著惡意的眼光去看待外籍人士、返台國人、外籍移工、特定區域的住民、隔壁鄰居,甚至是為了守護國人健康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

我完全能明白那種伴隨未知而來的恐懼,還有因為恐懼所產生的非理性行為。

與此同時也請包容我這樣說,在面對疾病時,最簡單的、卻也最沒有必要的就是「就是因為你…,所以才…」的想法與心態。

你是如何看待愛滋、新冠肺炎,還有猴痘呢?

或許當我們對疾病有了更多、更全面的認識後,會有不一樣的視角去看待疾病、與它相處,期待我們都能從知識得到勇氣、從勇氣得到力量。

【延伸閱讀】台灣衛福部疾管署發布的猴痘疾病資訊及相關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