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亞洲感染者在接受 HIV 藥物治療後體重增加的現象與其他地區相似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醫藥資訊引用及翻譯自nam aidsmap: Asian people with HIV gain weight after starting treatment at similar rate to other ethnic groups
本文章經愛知識 iKnowledge 依編輯所在地醫療現況及閱讀習慣進行編輯及改寫

愛知識 iKnowledge 幫你畫重點
  • 使用整合酶抑製劑 ( INSTIs ) 治療 HIV 的亞洲感染者,其藥物治療後體重增加的程度,與北美洲還有非洲南部地區的感染者相似。在開始治療兩年後平均增加了 2 公斤,三年後體重增加了 5.6 公斤。
  • 使用 NNRTIs 進治療 HIV 的亞洲感染者,體重平均增加了 6 公斤。
  • 除 d4T 之外,其他 HIV 治療藥物與代謝症候群之間沒有直接的關聯。

當我看著跟自己有關的治療資訊時,很多時候,我由衷的希望自己不要是那個百分之幾的感染者。

當還沒有感染 HIV 時,總希望自己不是國內新增感染者數據的其中之一。
以 Zidovudine 卡貝滋治療時,總希望自己不是統計中發生脂肪位移的百分之幾。
當新冠疫情爆發時,總希望自己不要是本土新增案例中的其中一位。

回想起來,這樣的心情,其實並不陌生。
身而為人,在面對疾病時「希望自己不是其中之一」的想法,恐怕是基礎人性..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鼓勵大家「 Know your status 明白你的現狀」倒是讓我從「希望自己不是」的思考,逐漸轉換為「如果我是,那麼我該怎麼做」的思考方式。

面對是否感染 HIV 時,透過篩檢確認感染現狀後,若是陽性就進入治療,讓自己及早達到病毒量測不到的狀態,然後如常人般繼續經營每天的生活。如果是陰性,就評估看看什麼樣的預防措施適合自己,並實際使用,避免自己感染 HIV。

同樣的,面對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也是如此。

釐清自己正在服用的治療藥物可能發生的副作用,並且透過與醫療團隊討論,及早採取可行的對應措施。

現在的我,試著用最悲觀的角度(我可能是哪百分之幾)去看待疾病及數據,但試著用積極的行動(如與醫療團隊討論、定期監測等)去避免悲劇真實上演在自己的生命之中。

TREAT Asia 聯盟研究人員在一篇發表於 HIV Medicine 的報告中指出:「使用整合酶抑製劑 ( INSTIs ) 治療 HIV 的感染者,其藥物治療後體重增加的程度,與北美洲還有非洲南部地區的感染者相似。」

再與各位分享這個研究的細節之前,先讓我們用表格瞭解在台灣核准的 HIV 治療藥物中,有哪些含有整合酶抑製劑 ( INSTIs ) ?又有哪些是含有非核苷苷酸反轉錄苷抑制劑 ( NNRTIs )?

本表係引用2021年2月23日修訂之「愛滋病毒感染者抗愛滋病毒藥物的治療建議」內文資料

研究背景及設定

先前在北美洲、歐洲及南非進行的臨床試驗都顯示,以 INSTIs 藥物治療 HIV 的感染者,在開始治療 HIV 後體重會持續的增加。例如,歸納 2003 年至 2015 年間八個大型臨床試驗的數據分析後發現:在開始進行 HIV 治療兩年後體重平均會增加 2 公斤,然而服用含有INSTIs 成分藥物的感染者增加了 3.2 公斤,服用含有BIC 或 DTG 成分藥物的感染者則平均增加了 4 公斤多。

在南非, ADVANCE 研究觀察到,同時使用 DTG 與 TDF 進行治療的感染者在開始治療 96 週後體重增加的幅度相似。而同時使用 DTG 與 TAF 進行治療體重增加的幅度更大(女性超過 8 公斤,男性超過 5 公斤)。

然而,先前的這些研究因為參與的亞洲感染者有限,因此至今還不清楚亞洲感染者是否也會有起因於 HIV 治療而產生體重增加的狀況。如果使用 INSTIs 治療與體重增加之間的關連會因為種族不同而存在差異,那麼這些治療後的體重增加,則可能跟開始治療時的體重、家族遺傳、飲食習慣,和其他可能因種族而有所不同的生活方式有關。

TREAT Asia 的研究人員希望了解亞洲接受 HIV 藥物治療的感染者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的發病率,並評估這些疾病在使用 INSTIs 藥物治療的感染者中是否更加普遍。

TREAT Asia HIV 的數據庫 ( TAHOD ) 包含了柬埔寨、中國、香港、印度、印尼、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韓國、台灣、泰國和越南等12個國家的 21 個 HIV 醫療機構的數據。研究人員透過以下的條件設定,找出可以納入分析的數據:

  • 該感染者在開始接受 HIV 藥物治療後,三個月內至少量過一次體重
  • 身體質量指數 BMI 需 ≤ 5 kg/m2
  • 新陳代謝分析則需包括開始治療後,三個月內測量體重和新陳代謝
  • 開始實驗時,血壓、高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或血糖沒有異常

經過上述的條件篩選後,共有 4,931 名 HIV 感染者符合納入此研究的條件,他們的基礎背景資料如下:

  • 參與體重分析的人數為 4,535 人;參與新陳代謝分析的人數為 3,503 人
  • 66% 為男性
  • 64% 的參與者在 CD4 低於 200 的狀況下開始接受治療
  • 25% 的參與者在開始治療前的體重不足,另有 50% 在正常體重範圍內
  • 91% 的參與者使用非核苷苷酸反轉錄苷抑制劑 ( NNRTIs ) 進行治療,只有 58 人( 1% )使用 INSTIs 進行治療。

研究結果

經過三年的 HIV 藥物治療後,研究參與者的平均體重增加了 3.7 公斤(開始治療兩年後平均增加了 3 公斤)。 並歸納出下列的數據及現象:

  • 男性和原本體重較輕的感染者,在治療後體重增加幅度較大。
  • 使用 INSTIs 治療的參與者兩年後增加了2 公斤,三年後體重增加了 5.6 公斤。
  • 使用 NNRTIs 進行治療的參與者體重增加了6 公斤(p < 0.05)。
  • 女性和原本體重較重的感染者,在治療後體重增加幅度較小。

有 74% 的參與者在最剛開始的時候是使用 Zidovudine 卡貝滋 或 Stavudine 司他夫定(也稱 d4T )進行治療,但這對體重增加的影響不大。卡貝滋及 d4T 這類的治療藥物因為脂肪位移(或稱為脂肪萎縮)等副作用在 2010 年之後,已經被其他治療藥物取代、不再使用。

2013 年至 2019 年間開始進行 HIV 治療的參與者,他們體重增加的幅度平均比在 2003 年至 2007 年間開始治療 HIV 的參與者多了 0.8 公斤(p<0.009)。

此外,在研究追蹤期間,有 8.4% 的參與者出現代謝症候群。此研究定義的代謝症候群是同時罹患脂肪堆積於內臟的中央型肥胖和下列兩項以上的病症:

  • 三酸甘油酯升高,或進行血脂異常的治療。
  • 高密度膽固醇 HDL 降低,或進行血脂異常治療。
  • 血壓升高,或進行高血壓治療。
  • 經診斷為第 2 型糖尿病,或進行口服高血糖藥物治療。

另一項分析則指出,以下這些狀況可能會導致罹患代謝症候群:

  • 研究開始時體重過重。
  • 長時間以 Stavudine 司他夫定(也稱 d4T )進行治療。
  • 體內 HIV 病毒量較高。
  • CD4 較低。
  • 在研究追蹤期間 AIDS 發病。

在代謝症候群與 HIV 治療藥物的關聯性方面,研究人員有以下的說明:

  • 除 d4T 之外,其他 HIV 治療藥物與代謝症候群之間沒有直接的關聯。
  • 代謝症候群與開始進行 HIV 藥物治療三年後的體重增加有關。
  • 代謝症候群與死亡風險增加無關。

此研究與先前針對北美洲及非洲南部地區進行的研究,有以下的相同點:

  • 使用整合酶抑製劑 ( INSTIs ) 治療 HIV 的感染者,其藥物治療後體重增加的程度。
  • CD4 較低或符合愛滋病病發定義的參與者,在進入 HIV 藥物治療後,體重增加的幅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