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性、手機與健康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手機交友、手機約砲、手機購物、手機健康…,在2023年的今天,利用手機協助打理生活點滴已經變成非常稀鬆平常的事情。特別是在1990年後出生的Gen Z世代,利用科技配置日常生活,甚至維繫親密情感更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科技本能。以男男性行為者跟同志族群間常見的交友軟體Grindr來說,這個軟體從2009 年三月在北美推出以來,已經累計至今有1300萬的全球每月活躍使用者,成為男同志族群間最熱門的軟體之一。而以異性戀族群為大宗的Tinder,雖然推出時間較短(2012年),但也累積了每月有高達1000萬的全球活躍使用者。

(儘管有些人持不同意見,)但是日漸普遍的社交軟體已經改變了我們對於社交跟性關係安排,交友軟體的設計也形塑我們對於「社交性」(sociosexual relationship)實踐。

本文章由 台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 黃柏堯助理教授 編輯撰寫

舉例來說,Grindr是一個以地理位置服務為核心的社交app,使用者登入之後,依據不同的付費會員級別,可以看到周圍同樣在使用該軟體的同志,每個使用者可用簡單文字描述自己的檔案呈現自己的照片,使用者可以選擇適當應對的個人資料,例如身高體重或是族裔;而使用者也可以依照自己或是他人的檔案過濾,重新定位搜尋近在身邊的他者。

相較於Grindr(以及大多男同志使用的apps)呈現一種進入市場,看見眾人,然後做出社交決定的頁面設計。Tinder的介面的差異非常有趣,Tinder一次只能看見一個他人檔案,為了要看到更多檔案,使用者必須做出「左滑抱歉,右滑想見」的立即決定,往左滑表示對於該檔案不感興趣,往右滑「可能」暗示你想跟對方有更多互動,相愛與再見的決定可能就在一秒瞬間。學者提出Walkthrough Methods以「可見性」的視角分析社交軟體的設計如何隱性鼓勵較為多元或是較為單一伴侶情感互動設計,並無形中鼓勵強化某種親密關係的優越性(1)

手機交友軟體豐富化當代社交生活的正面與負面的使用經驗。

例如,在地廣人稠或是民風保守的區域,交友軟體的存在讓性少數可以快速、更為安全地找到他者,建立關係;相反的,手機軟體的可見性可能不小心讓在櫃子裡面的人曝光身份,這些資訊揭露可能和他人的性別性向相關,也可能與健康狀況相關(HIV)。

在HBO 2018年推出的紀錄片Swiped: Hooking Up in the Digital Age(2) 就鮮明地描述了大學生、居住於保守鄉村、以及在大都會性少數利用交友軟體協商他們所遇到的性別、健康挑戰。其中一個鮮明的弔詭案例是男同志的出櫃:大都會區的同志雖然有更多的選擇,但是交友軟體卻沒有讓這些選擇更便利,因為文字的符號化、檔案的匿名化,很多日常生活中性少數族群會遭遇的健康、身體與性別污名,都更變本加厲地在網路世界呈現。對很多在日常生活已經跌跌撞撞的性少數來說,真誠的友誼與情愛,甚至是浪漫激情的一夜情在數位烏托邦並不存在。

在北美的大都會區研究脈絡,Grindr 常被詬病強化種族與身體歧視,霸凌語言例如“No Fats, Femmes, or Asians”很常出現在社交軟體上。

當這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會輕易說出口的種族歧視語言,輕易的匿名的標籤方式貼在別人身上,讓社交軟體平台變得不友善,讓 Grindr 不 Kind⁠(3),強化了我們對於少數族群的霸凌與剝削。Grindr 成為惡質的社交空間案例很多,極端的案例包括2016年連環殺手 Stephen Port 利用 Grindr 策劃謀殺計畫,姦殺四名年輕男性男子(4)。Grindr 帶來的新興溝通文字以及詮釋的可能,Grindr 官方聲明禁止「提及毒品和毒品用具的訊息與照片,包括象徵毒品的表情符號」,包括鑽石、針頭、香蕉與茄子,但是這無法阻止藥物使用者們的行為。在東亞,包括台灣,我們觀察看到多種表情符號跟文字持續被藥用的社群再創作,這些文字符號系統與西方不同,他們讓藥物溝通文化更為地下隱密,成為少族群用來辨識彼此的工具,但是也變相成為警方非法釣魚,對同至織羅罪名的呈堂證供(5)

其中一個手機、性與健康的關係則是手機交友軟體如何改變我們對於愛滋與性健康的實作。

在2019年的研究中,台灣的學者發現即便有了愛滋病預防性投藥(PrEP)的選項,男同志仍然不太知道要怎麼在網路上呈現他們的愛滋身份,更面臨了要如何揭露協商性安全的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包括了對於愛滋知識的不確定性,對於政策變化的不確定性,以及對於他人污名的不確定性⁠(6)

台灣後續的質化研究也指出,手機交友軟體的設計大多複製醫療化的視角,呈現他們的設計,關於愛滋的設計缺乏社會文化以及翻譯的敏感度,所以大多感染者仍對於新興的愛滋揭露設計感到困惑。

手機、性與健康的另外一種整合,則是手機交友軟體提供使用者提醒愛滋篩檢空窗期,利用地理服務,虛實整合相關的篩檢以及取得藥物的連結,讓手機軟體可以更有系統性地協助使用者安排他們的性健康實踐。舉例來說,My PrEP 是一款協助 PrEP 使用者何時該使用藥物的 App ,在使用者開始使用了第一顆 PrEP 之後,軟體會提醒下次使用藥物的時間,該軟體也提供使用者紀錄性行為發生的一些細節,例如時間、以及性伴侶的名字,軟體會告訴使用者這一次的性行為是否受到軟體的完整保護,軟體也會提供使用者紀錄性行為對象的一些細節(例如對方的聯繫方式),整體的使用方式提供了使用者提醒自己什麼時候該吃,該怎麼吃 PrEP 的細節,也透過視覺化的方式讓使用者理解自己性行為模式。

對於不熟悉英文介面的使用者來說,國內也有中文版的 PrEP 軟體 UPrEPU 阿普,這個軟體跟 My PrEP app 類似,特殊的是他提供全中文語境的頁面設計,語言不是生硬的英翻中,有較為靈活的互動設計,更因應台灣較多人依照性行為的頻率服用 PrEP 的提醒流程,依據事件型(依照性行為需求,或稱 “On demand”) PrEP 的使用情境,提醒使用者該怎麼吃、如何吃。對於常忘記定時吃藥的人來說,是一個功能性很強,且良好協助吃PrEP的工具。

對於不熟悉英文介面的使用者來說,國內也有中文版的 PrEP 軟體 UPrEPU 阿普

隨著手機常態化以及不同軟體設計的多元化,我們可以預見愛滋照顧以及預防會持續的跟科技整合。這些手機健康軟體的普及需要使用者隨時注意自身權益跟資料使用安全,有時候我們會在利用手機軟體進行健康促進時,忘記自己的使用路徑跟方式,也都是產生健康資料的路徑,這些健康資料除了協助自身的健康行為有所助益之外,也被業者搜集分析,成為改版優化app的工具。

使用者在使用這些軟體的時候,應該細讀使用規則,理解其中健康資料的使用途徑跟個人資料的分析方式,近一步思索個人健康資料被搜集的方式。在決定刪除軟體,不再使用時,也應該細讀如何退出的離場方式,以免個人資料持續被搜集,避免個人健康資料被濫用的可能。

參考資料:

  1. Light, B., Burgess, J., & Duguay, S. (2018). The walkthrough method: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pps. New media & society, 20(3), 881-900.
  2. https://www.hbo.com/movies/swiped-hooking-up-in-the-digital-age
  3. https://www.kindr.grindr.com
  4.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7696099
  5. Huang, P.,Du, S.,Ku WW, Li CW., Bourne, A., Strong, C. (2023).“An object-oriented analysis of social apps, syringes and ARTs within gay Taiwanese men’s chemsex practices ” forthcoming Culture, Health & Sexuality
  6. Huang, P., Wu, H. J., Strong, C., Jan, F. M., Mao, L. W., Ko, N. Y., … & Ku, S. W. W. (2019). Unspeakable PrEP: a qualitative study of sexual communication, problematic integration, and uncertainty management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 Taiwan.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7(6), 61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