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HIV感染者、他汀類藥物與降低心血管風險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一項發表在《JAMA Cardiology》期刊的研究指出,HIV 感染者服用他汀類藥物將有助穩定冠狀動脈粥狀斑塊,降低因粥狀斑塊破裂導致心臟病病發或中風的風險。

下列醫藥資訊原報導出處為 POZ: Statins May Improve Artery Health in People With HIV

本文章經愛知識 iKnowledge依編輯所在地醫療現況及閱讀習慣進行編輯及改寫

拜當代的醫藥發展及醫療普及所賜,今日 HIV 感染者的平均壽命已與普羅大眾沒有太大的差異。於此同時,感染者發生心血管事件(CVD)及因為 CVD 造成死亡的案例,也跟大眾一樣逐年升高。之前的研究顯示,HIV 感染者發生 CVD 的風險比沒有感染 HIV 的民眾高出 1.5 到 2 倍,且出現心血管併發症的年紀也較非感染者年輕。

誠如我們先前在《是不是該使用他汀類藥物降低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文中與各位分享的,名為 REPRIEVE的大型研究結果顯示,心血管風險評估結果為低至中度風險的中年感染者,每天服用匹伐他汀類藥物(pitavastatin),可降低 35% 包含心臟病病發、中風和其他主要心血管事件在內的相關風險。

基於這些研究結果,2024 年 2 月更新的美國聯邦治療指引,建議十年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為低至中度的 40 到 75 歲 HIV 感染者服用他汀類藥物降低相關風險。

匹伐他汀類藥物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LDL,俗稱「壞膽固醇」)。LDL 會造成動脈粥狀斑塊堆積,也就是一般說的「動脈硬化」。不穩定的粥狀斑塊可能會脫落,成為血塊堵塞心臟動脈導致心臟病發,也可能會卡在腦部的血管中造成中風。

麻省總醫院的 Steven Grinspoon 醫師研究團隊,則希望以REPRIEVE 研究為基礎,進一步匹伐他汀類藥物對 HIV 感染者血管中粥狀斑塊的影響。

關於這個研究

該研究共納入 558 位在研究開始時沒有已知心血管疾病的 HIV 感染者為研究對象。他們約 80% 為男性,平均年齡為 51 歲。他們在研究開始時和研究開始兩年後追蹤時,接受了包含電腦斷層掃描、體內免疫、發炎、心血管和心臟代謝的蛋白質分析,及基因表達相關分析。

研究團隊隨機將研究對象分成給予匹伐他汀類藥物的實驗組(272 位、48.7%),及給予安慰劑的實驗對照組(286 位、51.3%)。並且同時給予實驗組的研究對象,名為 PCOLCE 的模擬粥狀斑塊複合酵素物質。用以模擬粥狀斑塊的穩定性及服用匹伐他汀類藥物的變化。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匹伐他汀類藥物與幾種蛋白質的體積變化有關。值得注意的是,實驗組體內的蛋白質 MBL2(一種存在先天免疫系統中的凝集素)有所減少,且膠原蛋白基因表達增強,膠原蛋白合成途徑更加活躍。

總結

研究團隊表示,模擬粥狀斑塊的 PCOLCE複合酵素物質,可能是透過讓細胞外圍的膠原蛋白沉積,再轉化成穩定的粥狀斑塊。這樣的研究結果同時也顯示,服用匹伐他汀類藥物與粥狀斑塊轉為穩定有關,因為穩定的粥狀斑塊較不容易破裂,也較不容易堵塞血管,進而可能降低包含心臟病發及中風發生的風險。

研究人員在總結時提到:「我們發現了他汀類藥物對冠狀動脈粥狀斑塊能發揮保護作用的另一種可能性… PCOLCE 可能在他汀類藥物將動脈粥狀斑塊轉為穩定的過程中有應用的可能。」

參考資料:
Kolossváry M,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REPRIEV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Cardiol.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11, 2024.
doi:10.1001/jamacardio.2024.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