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生活品質或健康控制,你怎麼選?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到底是要把自己狀態控制得很好,還是要快樂的吃垃圾食物?」

生活品質 vs. 健康控制的天秤,你會怎麼選?
繁桑感染 HIV 已有十多年,對於自身的病情與治療過程,他展現出非常清晰而理性的態度。對他而言,感染 HIV 並非單純只是面對病毒,而是與生活中各種相關健康問題與副作用共處的過程。

本文章由愛知識 iKnowledge 特約編輯 黃布萊 採訪、撰寫及編輯,
歡迎轉載、引用,轉載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並連結愛知識 iKnowledge 網頁。

回想起確診後剛開始治療時,繁桑經歷過最明顯的藥物副作用是「脂肪位移」,脂肪會跑到它不應該存在的地方或流失掉,如四肢脂肪流失特別瘦像青蛙腿,或是脂肪都跑到肩膀堆積的水牛肩。這是在服用衛滋(Viramune)+卡貝滋(Combivir)這一藥物組合期間所發生的現象。起初,他還誤以為自己因為運動而成功瘦身:「我的腿變得異常精壯,體脂降得很低,當時我還很開心,以為我運動瘦身有成。」直到約會對象提醒他腿部脂肪分布看起來異常,建議他詢問醫師,他才察覺事情不對勁。當時網路上中文的相關資料極度匱乏,繁桑向個管師求助,但個管師也沒有更多的資訊。

最後他主動詢問醫師,奇妙的是,醫師有發現這個狀況,但並沒有主動提出。繁桑聽說有另外一位感染者朋友因為脂肪位移,腿脂肪分布有點奇怪,從來不願意穿短褲示人;有些人的狀況比較嚴重或是比較局部性,嚴重的甚至會聚集在身上某個部位,突起一塊腫包。幸運的是,在他換藥之後,經過三四年的時間,這個現象逐漸好轉,不過脂肪位移導致他的腰、臀部脂肪與肌肉組成改變,進一步造成脊椎側彎,至今仍有容易酸痛與腳麻等後遺症。

繁桑認為,感染者了解疾病知識至關重要:「你越理解一個疾病,知道越多,對它的恐懼越少。」他鼓勵其他感染者,尋找一個可以相處、你願意長期配合的醫療團隊,並視感染科醫師為家庭醫師,因為有些共伴疾病的狀況,病患會比同齡的非感染者提早經歷,感染科會最了解你目前面對的狀況需要的資源與協助,無論生理或心理。

現在吃的 HIV 藥物對繁桑來說完全沒有副作用,「現在治療 HIV 的藥物太方便了,一天一次一顆,或是兩個月回去打一針,治療 HIV 已經不是太直接的問題,反而是跟一般人一樣年齡漸大,必須要面對熟齡疾病跟共病。

其中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副作用讓他覺得比較難以忍受,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糖尿病藥讓我不停地放屁,好像人要飛起來一樣。」另一個副作用是出現龜頭看起來脫皮、破皮的狀況,他當時超緊張,懷疑是不是得了性病?後來跟醫師討論,醫師認為是糖尿病藥物排糖的副作用,經過適當的外用藥膏治療後已經改善。

繁桑對於健康議題一直抱持積極了解的態度,他讀到 HIV 感染者在中年後可能會血脂肪偏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高於一般人,英國愛滋病學會藥物指引建議處方醫師應該要開降血脂的藥給所有 40 歲以上感染者作為預防。由於家族有三高病史,這點讓他格外關注,他詢問醫師是否需要服用降血脂藥物作為預防措施,「醫師認為困難在於我正在吃糖尿病降血糖藥,如果現況再吃心血管疾病預防藥物,我的血糖可能會升更高,所以在治療血糖與預防血脂過高之間取捨,他選擇先治療糖尿病,再考慮要不要預防心血管風險。」 

繁桑透露,在感染初期為了提升抵抗力,他每天飲用胡蘿蔔汁,卻忽略了胡蘿蔔汁含糖量極高的事實,結果導致他的糖化血色素飆高到 12.5,遠超過 6 左右的正常值,醫生甚至警告他血糖這麼高隨時可能昏倒。 

自此,他展開了極為嚴格的運動與飲食控制,每天運動跑步且戒斷澱粉,短短一個月內將數值降至接近正常值,但這個過程也讓他感到非常痛苦:「醫師問我這個月過得怎麼樣,我說我過得生不如死。

2025PR2-0703-p3

如今,繁桑對於健康與生活的態度轉趨更平衡,他坦承隨著年齡增長,完全嚴格地控制飲食已變得困難:「有時我會問自己,到底是要把自己的狀態控制到很好,還是要快樂的吃垃圾食物?」感染 HIV 也讓他學會「人生苦短」,重新檢視生命的優先順序,

如果可以維持健康最好,但如果不能維持健康,你注重的優先順序是什麼?是讓自己活得開心,還是不是那麼開心,但是可以活得長久?

思考如何在健康與生活品質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

近期感染者社群內部開始流行討論「預立遺囑」,繁桑也認為這是必要的準備,當感染者無法再自由行動、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時,至少可以自己決定急救時要不要做侵入性治療。

大家討論的是「你可以接受自己不健康的狀態到什麼程度?」他表示,面對 HIV,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維持現狀,接受並適應無法控制的部分。

我現在的選擇是盡量讓自己比較健康,可能做不到維持在最標準的狀態,如果我真的想吃麵包或炸雞我還是會去吃,但還是會乖乖做運動,也沒辦法每天吃鹽酥雞(笑)。

繁桑最近迷上了買盲盒玩具,或許有些人生情境就像抽盲盒:你仔細閱讀盲盒上標示可能會開出來的各種玩具,衡量過自己能接受的範圍,決定買單之後,無論懷抱著什麼樣的期望,都要擁抱開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