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伴侶關係、線上教育與愛滋預防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在《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上介紹了名為「2GETHER」的線上愛滋預防和伴侶關係教育計畫。該計畫透過團體及諮商輔導的方式幫助年輕男性伴侶學習關係溝通及性健康的相關技能,進而提升伴侶關係。經驗證,該計畫能有效降低美國年輕男性伴侶感染 HIV 的風險。

下列醫藥資訊引用及翻譯自 nam aidsmap: Relationship skills can reduce the risk of HIV in young male couples

本文章經愛知識 iKnowledge依編輯所在地醫療現況及閱讀習慣進行編輯及改寫

在伴侶的性生活中,可能會停止使用保險套或 PrEP、不清楚自己的 HIV 感染狀況,也可能會隨著交往時間變久,協議開放伴侶關係。而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感染 HIV 的風險。除此之外,在過往的研究中也顯示,酗酒和使用非法藥物可能會提高從事不安全性行為的機率,進而增加感染愛滋的風險。

此外,與性相關的污名、歧視也影響著性少數群體。這也進一步造成性少數群體面臨人際溝通及愛滋預防等面向上的困境。以當代美國 HIV 感染好發群體的年輕的男同志、雙性戀男性為例,通常無法在一般的社交場域中找到另一半,這樣的狀況也影響該群體在伴侶關係中的溝通。這也凸顯了以伴侶為基礎的愛滋預防介入計畫非常重要,它必須同時滿足愛滋預防即在親密關係中需求等面向。

關於這個研究

研究團隊在 2018 到 2020 年期間,共招募了 200 對年齡在 18 到 29 歲間、視對方為主要伴侶的順性別男性伴侶。他們需要同時符合以下條件才能納入該研究:

  • 伴侶間需要有口交或肛交的性行為
  • 與其他一夜情的對象(或與 HIV 感染狀態的相異伴侶)有無套肛交行為
  • 其中至少有一人有酗酒或使用非法藥物的行為

經統計,2GETHER 研究的研究對象,背景資料如下:

  • 平均年齡為 26 歲
  • 56% 是白人、24% 是西班牙裔或拉丁裔
  • 81% 認為自己是同性戀
  • 68% 為 HIV 陰性

這 200 對年輕男性伴侶被隨機分成參與 2GETHER 的實驗組及依據傳統衛教作法的對照組。

實驗組的 100 對伴侶看了三段各 20 分鐘的影片,這三段影片主要包含了溝通技巧、怎樣面對壓力、性關係滿意度和感染 HIV 風險等內容。為了強化關鍵概念,他們還完成了三節建立溝通技巧的線上團體課程,課程由一名年紀介於 18 到 29 歲、擁有與年輕世代溝通專業背景的多元性別同儕員主持。在上完基礎團體課後,每對伴侶還會進行兩次進階溝通的線上課程。其中一堂是問題處置與溝通,另一堂則是關係中的性健康。這些線上課程合計總約有 10 個小時。

對照組的 100 對伴侶則接受了現行的衛教內容,內容根據該對伴侶感染 HIV 的狀態而有所不同。感染狀態為陰性或未知的伴侶接受了美國 CDC 認可的篩檢課程、HIV 感染者則接受提高服藥順從性和降低感染風險的課程,而感染狀態相異的伴侶則需要同時接受這兩個課程。

所有的研究對象在研究開始時都進行了披衣菌和淋病篩檢,並在研究開始後的 3、6 和 12 個月時接受追蹤。

研究結果

研究開始時,實驗組有 9.8%、對照組有 8.9% 的研究對象感染了包含披衣菌及淋病在內的性感染症(STI,也就是傳統中稱的「性病」)。在研究開始 12 個月後,實驗組有 0.0% 及 對照組有 7.3% 的研究對象感染了披衣菌 / 淋病。此外,經統計,實驗組的伴侶在不同時間點發生無套性行為的次數及性伴侶的人數都明顯降低,在 HIV 篩檢、使用 PrEP、關係滿意度、酒精的使用頻率與研究開始時則沒有顯著的變化。但大麻使用的狀況則較少。

總結

研究結果顯示,透過以伴侶關係為基礎結合關係溝通教育的愛滋預防介入措施,將可能可以降低年輕男性伴侶感染 HIV 的風險。

此外,就像 2GETHER 研究結果顯示的,線上介入措施在與性少數群體溝通及在降低 HIV 感染風險的面向上具其潛力。其結果優於現有的公衛介入措施。然而,線上介入計畫也會受限於伴侶關係中的多樣性,在後續也應強化溝通對性行為的影響,並給予非法藥物使用相關的衛教訊息。

參考資料:
Newcomb ME et al. Biomedic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of 2GETH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telehealth HIV prevention program for young male couple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91(9): 505–520, 2023 (open access).
https://doi.org/10.1037/ccp00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