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美國觀點:父母怎樣跟同性戀或雙性戀孩子談性健康話題?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醫藥資訊引用及翻譯自 nam aidsmap: Educating parents on sexual health increases HIV testing among young gay and bisexual men in the US

本文章經愛知識 iKnowledge依編輯所在地醫療現況及閱讀習慣進行編輯及改寫

你還記得「婚姻平權小蜜蜂」這個由台灣公民自行發起的大眾對話行動嗎?

這個行動簡單的說,就是透過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將同志婚姻平權的概念傳遞給社會大眾。這樣的行動除了是種傳遞與對話,同時也是種教育。

在那段時間,在媒體上也有許多反對婚姻平權的報導,其中一則是一個阿嬤極具恐慌用台語說著:「查埔愛查埔,那會遮爾袂見笑⋯」(翻譯:男人愛男人,怎麼會這麼不要臉…)

看了這則報導,當下我十分生氣,但身旁的友人默默的說著:

這個阿嬤出生的年代沒有同志、也沒有性平教育⋯

這話點醒了我,很多時候因為教育或傳播落差,每個人都並不必然會知道其他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在不知道這些訊息或想法的狀況下,只能以人性與生俱來面對未知及恐懼的直覺反應來做出回應。

除了婚姻平權小蜜蜂之外,在台灣同婚公投前,還有一段對話讓我印象深刻。

你這樣說很有道理⋯要不要結婚是兩個人的事⋯跟其他人沒有關係,其他人也沒有資格說三道四⋯

一位剛開始帶著某種鄙視口氣的阿姨在跟婚姻平權小蜜蜂義工聊了許久後,告訴義工她對婚姻的實際想法,並發現原來在看待婚姻這件事我們其實沒有什麼不同。

在翻譯這篇報導時,這兩段小故事浮上我的心頭,無論是婚姻平權小蜜蜂的實體面對面,或這篇報導中提到的 APP 線上數位傳播。傳遞正確的知識促動對方開始思考,進而讓對方採取相應的行動十分的重要。而在這當中關鍵的第一步是鼓起勇氣與對方對話、並試著讓對方知道你的想法。

期待我們都能鼓起勇氣、找到適當的方式跟他人分享、聊聊我們認為正確且重要的事,也能將這些觀念與想法,逐漸傳散到同溫層之外帶來改變。

一篇近期發表在《AIDS and Behavior》上的研究指出,年輕同志和雙性戀的父母在使用一款名為「父母與青少年談論健康性行為」(PATHS) 的 APP 之後,提高了親子間討論性、保險套、 HIV 和 PrEP 等話題的頻率,且讓更多的父母跟他們的孩子討論了 HIV 話題、幫助他們的孩子學習如何使用和購買保險套,並鼓勵他們的孩子進行 HIV 篩檢。

全球年齡介於 15 到 24 歲之間的青少年新增感染者約佔所有新增感染者的三分之一(在美國,該比例為五分之一)。以 2020 年來看,在美國的 HIV 青少年感染者中有 82% 是男同性戀和雙性戀男性,在其中有 54% 是非裔美國人。

然而學校的性教育課程,時常無法提供同性戀及雙性戀青少年應有的相關資訊,而以異性戀為主的性教育內容也讓這些青少年的父母不知如何跟他們的孩子討論性相關議題。過往有研究指出,親子間經常討論性健康議題,將能幫助青少年提升安全性行為及安全避孕的意識。此外,對青少年父母的教育與支持,也將能促進親子間進行性健康相關議題的討論。

喬治華盛頓大學的 David Huebner 教授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隨機對照研究,希望可以評估 PATHS 這個 APP如何在性及 HIV 議題的討論上,對男同性戀及雙性戀青少年的親子間造成影響。

關於本研究

研究團隊透過社群媒體和 LGBTIQ+ NGO 招募到來自全美 30 個州的 61 位父母(當中包含一隊男男伴侶家長)以及他們年齡介於 14 到 24 歲的兒子參與這個研究。研究對象的背景資料如下:

  • 雙親平均年齡為 44 歲
  • 雙親大約 50% 完成了高等教育
  • 大約 50% 的家庭年收入超過 75,000 美元
  • 參與研究的青少年中是 56% 是男同性戀、34% 是雙性戀男性
  • 參與研究的男同性戀和雙性戀青少年有 54% 是非西班牙裔的白人、6% 是拉丁裔、6% 是非裔美國人、33% 為混血兒
  • 超過一半的青少年表示有過性經驗
  • 只有 20% 的青少年之前接受過 HIV 篩檢

全部參與這個研究的 61 位父母都觀看了一部長度 35 分鐘,內容描述父母如何接納女同性戀、男同性戀和雙性戀孩子的影片。
此外,實驗組的 31 位父母使用了 PATHS 這個 APP。他們平均花了 40 分鐘瀏覽當中關於安全性行為、保險套使用,以及 HIV 篩檢的親子互動教材。

這個 APP 會請父母設定自己希望達成的目標,並在最後完成一份待辦清單。這份待辦清單裡的待辦事項都與他們觀看的互動教材有關,例如提供給他們孩子一段說明安全性行為的網路影片、一起看相關的教學影片,或用香蕉示範如何正確配戴保險套。

研究團隊藉由在該 APP 中建議父母可採取跟進介入措施的執行度,來評估該 APP 的效果。這四個可採取的跟進介入措施包括:

  • 與自己的孩子分享 HIV 的相關衛教訊息,如 HIV 的傳播途徑等
  • 向自己的孩子說明如何正確使用保險套
  • 陪同自己的孩子一起購買保險套
  • 陪伴自己的孩子前往進行 HIV 篩檢

在此之後,研究團隊透過分別訪談父母及他們的兒子「父母執行了哪幾項措施」,藉以了解這些些跟進介入措施的執行率。

研究結果

雖然從訪談青少年得知的執行率,低於訪談父母時得知的執行率。但從訪談的數據可以得知,相較於沒有使用該 APP 的父母,有使用該 APP 的父母在上述四個跟進介入措施上都有較高的執行率。

根據青少年的訪談數據,有使用及沒有使用該 APP 的父母在執行這四個跟進介入措施上有下列的差異:

  • 有使用該 APP 的父母在與孩子分享 HIV 衛教訊息的執行率,是沒有使用的 4 倍
  • 有使用該 APP 的父母在與孩子分享如何正確使用保險套的執行率,是沒有使用的 5 倍
  • 有使用該 APP 的父母在陪同孩子一起購買保險套的執行率,是沒有使用的 2 倍
  • 從青少年的訪談中也得知,在陪伴前往進行 HIV 篩檢的方面,有使用該 APP 的父母中有 4 組,沒有使用該 APP 的父母則為 0 組

總體而言, 96% 參與該研究的父母表示他們對該 APP 「非常滿意」或「超級滿意」。

若從談論技巧、溝通氛圍等品質項目進行分析,使用過該 APP 的父母在訪談中有以下的表示:

  • 他們覺得自己更有能力與他們的兒子討論 HIV 、保險套,還有性健康相關議題
  • 認為這些親子間的性健康討論,將會帶來正向的結果
  • 更有意願嘗試與他們的兒子討論或溝通尚未執行的跟進介入措施
  • 此外,這 31 位家長中有16位也選用了 PrEP 的親子互動教材。在使用後表示自己獲得更多 PrEP 的知識,並覺得或許可以嘗試與他們的孩子討論「以 PrEP 做為預防 HIV 工具」的相關話題

研究作者提到,先前已經有研究證實,透過父母與異性戀青少年談論性健康話題,藉以提升性健康意識並採取對應的措施這樣的策略是有效且可行的。但對於同性戀和雙性戀青少年的父母來說,之前沒有相關的研究、也沒有相關的資源可供運用。

從該研究的統計分析中也可以發現,針對同性戀及雙性戀青少年的父母,除了需要提供這些父母一般的性健康知識之外,還需要提供 HIV 相關的衛教資訊、溝通態度及溝通技巧,如此才能有效提升他們親子間的性健康溝通品質。

研究作者表示雖然該研究的研究對象遍及全美 30 個州,但由與整體參與數量太少,所以無法針對各別族群(如不同種族的群體)進行分析。有鑑於此,在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支持下,該研究團隊將進行另一個樣本數更多、追蹤時間也更長的研究案,藉以了解對降低 HIV 感染的影響。除此之外,由於 PATHS 這個 APP 並未納入針對跨性別青少年父母的互動教材,研究作者也建議未來可以針對跨性別青少年、及他們的父母進行類似的研究。

參考資料:

Huebner DM et al. Effects of a Parent-Focused HIV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for You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A Pilo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AIDS and Behavior, online ahead of print, 10 November 2022.

https://doi.org/10.1007/s10461-022-038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