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低睪酮與治療藥物、年齡、體重及 CD4 有關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醫藥資訊引用及翻譯自 nam aidsmap: Low testosterone is linked to efavirenz, increased body fat and older age

本文章經愛知識 iKnowledge依編輯所在地醫療現況及閱讀習慣進行編輯及改寫

說真的,要把疾病單純的看做疾病,其實很不容易,對吧?!

就像我在先前很多文章中聊過的,在年過四十之後,參加同學會簡直就是參加一場醫療情報交換大會。老同學們總會更新自己在過去的這段時間動了些什麼手術、身體開始出現那些不適,或是開始要跟哪些慢性病奮戰。也會開始詢問彼此有沒有什麼比較適合的醫師可以推薦。

然而,在這個醫療情報交換的聚會上,有些疾病總是可以很自在的被談論、有些則是大家心知肚明的笑而不談。痛風、老花眼之類的疾病就是在這聚會中極度適合的話題,當某位同學說出:「前陣子吃了點海鮮,就痛風到不能走…」,大家總會自然的說出「海鮮少吃點…」,或「我之前也是,尿酸要控制一下,可能需要去看醫生拿點藥…」。

但總會有些疾病,大家會笑笑的帶過,但絕不會讓相關話題延續。

「陽痿」(好像應該更正式的使用「勃起障礙」)就是這眾多疾病之一。

有趣的是,在只有男同學的場合,某個程度上大家可以在嘻笑中談論自己得到性病並接受治療的經驗,當然也會笑笑著跟對方說:「要不要介紹醫生給你啊…」。

但勃起障礙這疾病就完全不同了,不知怎的,同學們可能會私下來問我相關的資訊,也會請我幫忙詢問有沒有推薦的醫師,但勃起障礙這疾病就是被放在了一個極度特殊的位置:一個極度難聊、也極度容易句點的位置。

可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如果知道在2017年有正式的研究指出在美國年齡超過 40 歲的男性大約有 40% 有著程度不一勃起障礙的困擾,這樣會不會幫助你面對這個疾病時,可以更自在也更把這個疾病單純的當成疾病?

我們之前在《醫療可近性、疾病污名與性功能勃起障礙》中提到,早期治療藥物及延遲 HIV 治療對性功能的影響。而在這篇研究報導中,則更廣泛的去探討哪些是造成睪固酮濃度低下(low testosterone,又稱男性荷爾蒙低下症,後續簡稱低睪酮)的風險因子。

如果你發現自己背負著這些風險因子,而且感覺有文章中提到低睪酮造成的影響,那該怎麼辦呢?我想建議你可以直接跟你的感染科或泌尿科醫師聊聊你的擔憂或是具體發生在你身上的狀況。你可能會覺得聊這方面的困擾有點尷尬,或是可能讓醫師覺得你有點杞人憂天。但我想在顧慮這些之前,能真正釐清自身狀況、接受適當的治療,和具體改善這些狀況可能是更重要的。

下回回診當醫師問你「最近都好嗎?」時,請試著讓他知道你對自身狀況的覺察吧。

法國一項針對 HIV 控制良好男性感染者的研究發現了低睪酮的風險因子。該研究發現,年齡超過 43 歲、使用含 efavirenz 成分的藥物進行 HIV 治療、體脂肪(body fat)比例較高、最低 CD4低於 200 cells/mm3 等都與低睪酮有關。藉由這些風險因子就有可能在早期診斷出低睪酮並給予適當的治療,這也將有助於降低骨骼、心理健康和性生活方面的問題。

在有效的 HIV 藥物治療被普遍運用之前,低睪酮是 HIV 感染者最常見的內分泌問題。「睪酮」是一種由睪丸分泌的性激素,對男性體徵的發展很重要。除此之外,睪酮還能刺激骨骼及肌肉生長,還有製造精子。低睪酮可能會導致骨質疏鬆、性功能障礙、肌肉量減少和憂鬱,進而對生活品質產生負面的影響。

先前的研究指出,低睪酮與 HIV 感染者的晚期病程有密切關連。據估計,低睪酮在 HIV 感染者間的盛行率為 9% 至 70%。Marie Lachâtre 博士研究團隊,針對沒有愛滋病發病史的 HIV 感染者進行了低睪酮的相關研究,希望藉以了解 HIV 治療與低睪酮間的關連。

關於這個研究

這個發表在 《AIDS》 學術期刊上的研究於 2013 年 1 月到 2016 年 6 月在法國進行。該研究共招募了 231 位 HIV感染者參與,他們的背景資料如下:

  • 年齡大多是 30 / 40 多歲
  • 持續接受 HIV 藥物治療,並將體內病毒量抑制在測不到的狀態
  • 過去沒有發生過伺機感染、沒有肝臟 / 腎臟相關病史,也沒有接受睪酮 / 性激素或同化類固醇的相關治療

這些研究對象透過兩次在清晨抽取的血液樣品(兩次抽血間隔 8 天),測量他們的平均游離型睪固酮,以及體內的總睪固酮。平均游離型睪固酮如果低於 70,就是定義中的低睪酮。除了測量之外,研究團隊也記錄了研究對象的一些相關資料,例如:勃起功能的狀況、生活品質的評估、憂鬱症評估、骨骼健康及體重等。

研究結果

在統計及分析相關資料後,研究團隊有以下的發現:

  • 有 55% 的研究對象表示自己有勃起功能障礙或生活質量惡化的狀況。
  • 三分之一的研究對象罹患了程度不一的憂鬱症、18% 的研究對象罹患了骨質疏鬆。
  • 有 20 位(佔整體7%)研究對象罹患了低睪酮,這個比例是同年齡非感染者的兩倍。這 20 位研究對象都罹患了續發性性腺功能低下症(secondary hypogonadism),這個病症與腦下垂體功能低下有關。

本表僅列出台灣衛生部食藥署核發許可之藥物

研究團隊指出低睪酮的風險因子至少包括下列四項:

  • 年齡超過 43歲
  • 使用含 efavirenz 的藥物進行 HIV 治療
  • 體脂肪比例超過 19%
  • 最低 CD4低於 200 cells/mm3

由於脂肪組織會促使睪固酮轉化為雌激素。研究團隊認為含 efavirenz 成分的藥物可能也會促進轉化,導致低睪酮並可能使乳房組織增生。此外,研究團隊同時提到,HIV 感染者的低睪酮狀況,可能與 HIV 感染者的身體提前弱化有關。

研究團隊建議可以針對低睪酮風險因子的高危險族群進行篩檢(如使用含 efavirenz 成分的藥物進行治療的感染者),透過對平均游離型睪固酮的篩檢將可及早發現低睪酮,在給予適當的治療後,將有助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Lachâtre M et al. Hypogonadism: a neglected comorbidity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HIV-positive men on effective 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IDS 36: 1061-1071, 2022 (open access).

doi: 10.1097/QAD.000000000000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