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極高比例的HIV感染者經歷過親密關係暴力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醫藥資訊引用及翻譯自 nam aidsmap: Meta-analysis reveals the high global prevalence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

本文章經愛知識 iKnowledge依編輯所在地醫療現況及閱讀習慣進行編輯及改寫

親密關係暴力的戲碼,不僅僅只存在 <媽別鬧了!> 的劇情之中,如果你仔細觀察、細細聆聽,或許會發現親密關係暴力這種看似光怪陸離的情節,卻是某些人生活中的日常。

一直以來,我的理智總告訴我感染者就像大眾一樣,當然也有可能會遇到恐怖情人,也可能會面臨恐怖情人帶來的種種威脅。當時,這只是我理性思考中的一種認知。
直到開始著手寫 <是保障還是枷鎖?淺談HIV感染者在台相關法律> 這篇文章進行訪談時,才赫然發現許多感染者被告上法庭的背後,經歷過的親密關係暴力,是我難以想像的。那種「如果你不照我的想法去做(或是如果你不愛我了),我就去法院告你蓄意傳染」的思維,也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或許在你閱讀上述文章中的真實案例後,就會發現感染者的故事其實離我們沒有那麼遙遠。

但是,究竟 HIV 感染者有多高的比例,曾經歷過親密關係暴力呢?

發表在《Trauma, Violence, & Abuse》上的一篇研究指出,有 40 % 的 HIV 感染者曾經歷過親密關係暴力,當中有 20% 發生在距離研究調查日期未滿一年內。在眾多的親密關係暴力中「情緒虐待」是最為常見的類型。

根據台灣現行的 <家庭暴力防制法>,親密關係暴力 (IPV) 是指遭受現有或曾有親密關係之未同居伴侶施以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情事者。法條中並進一步說明,親密關係伴侶是指雙方以情感或性行為為基礎,發展親密之社會互動關係。

親密關係暴力至少包含下列幾種類型:

  • 身體虐待:拍打、拳擊、推扯或以其他方式蓄意傷害對方的身體等。
  • 性虐待:脅迫對方進行性交或貶損性行為等。
  • 情感虐待:貶損、羞辱、恐嚇,和威脅要傷害對方關心的人、事、物等。
  • 心理虐待:辱罵、威脅,或以包含拒絕為對方提供食物等方式令對方對自己產生恐懼。

經研究,HIV 感染者時常被遺忘在需要被法律保障免受親密關係暴力的行列。然而,先前已有研究指出,感染者在經歷親密關係暴力後,會對個人身、心及 HIV 感染病程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包含經歷 IPV 後,可能會放棄 HIV 治療、HIV 病毒控制狀況較差等情況)。

在南美洲和亞洲有 44% 的 HIV 感染者經歷過至少一種親密關係暴力,歐洲和北美洲為 39%,非洲為 36%。此外,有 42% 的女性和孕婦感染者經歷過親密關係暴力,男男性行為者(MSM)為 38%,異性戀相異伴侶(一方為感染者、一方不是)為 31%。

由於近期沒有 HIV 感染者面臨親密關係暴力盛行率的相關研究,且之前大多數的研究是以感染者中的特定族群做為研究對象。新加坡國立大學的 Ling Jie Cheng 及其研究團隊以之前發表過的研究為基礎,透過系統性的回顧和整合分析,希望可以了解 HIV 感染者所面臨不同類型親密關係暴力的盛行率各自為何。

據我們所知,這是第一個有系統將感染者面臨到的親密關係暴力進行分類,並試著找出各類型暴力盛行率間差異的全球綜合研究…」研究作者提到。

研究團隊在搜索了資料庫和學術期刊之後,確認共有 49 個已發表的研究符合本研究設定的條件。這 49 個研究共包含來自 13 個國家的 42,280 位研究對象。這些研究中有 25 個研究是在非洲進行、 9 個在北美洲、 8 個在亞洲、 3 個在歐洲、 3 個在南美洲,還有一個研究區域遍及全球。

這 49 個研究的研究對象背景摘要如下:

  • 平均年齡從4 歲到 48 歲不等。
  • 收案條件存在以下差異:
    • 有 25 個研究的研究對象,僅為「女性感染者」
    • 有 4 個研究的研究對象,僅為「男性感染者」
    • 有 6 個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孕婦」
    • 有 3 個研究的研究對象為「異性戀相異伴侶」
    • 有 5 個研究的研究對象為「HIV 感染者」

親密關係暴力的普遍性

藉由整合分析後發現,依感染者經歷的親密關係暴力類別進行統計,結果如下:

針對上述統計結果,研究作者特別提到,因為各研究的研究對象設定存在巨大的差異,所以在解釋及應用相關數據時,需格外謹慎。且建議後續需要使用更精準的取樣設定進行相關的跨國研究,以獲得更具代表性的研究樣本,從而對 IPV 盛行率進行更可靠的估算。

但即便如此,透過這個研究統計的數據可以發現,在 HIV 照護系統中納入定期的親密關係暴力評估與相關介入措施有其必要性。醫護人員及相關工作者應接受 IPV 的相關訓練(如怎樣開始討論 IPV 的溝通技巧訓練),藉以支持正在經歷(或經歷過) IPV 的感染者,並轉介適合的心理及社福機構給予支持與協助。除此之外,也可在醫療場域提供 IPV 衛教品,透過這些衛教品教育感染者,並與之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