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系列的訪談,一開始當然沒有想到,竟然能做到了第二季。
我們還是想要知道——藥物變好了,資訊透明了,HIV 早已不是 30、40 年前的 HIV,但社會的態度呢?變得更好了嗎?
這一季的受訪者裡,有些人選擇隱藏,有些人選擇坦白,有些人努力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有人用黑色幽默來消解痛苦,有人用冷靜的現實,來確保自己不會被社會吞沒。有人想改變世界,有人只想過好自己的日子。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感染者,對「身份」有不同的理解,但相同的是,沒有人把 HIV 當成自己的全部。
Julian 說話像機關槍,充滿機巧與直率,他往內觀想,除了受到疾病侵害的身體,這世界還有太多不公平。韓森已經走過所有該走的路,曾經沒有藥物的時代、到現在的平靜。重要的是活著。阿珍姐則是完全不同的風格,她爽朗地笑,像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她憂慮。她的幽默,來自於對世界的某種豁達,來自於,她活得比社會的偏見還要久。

這一季的故事裡,有被家人知道後沒什麼大不了的,也有仍然小心翼翼不願被發現的。有人選擇站上舞台,把自己的身份變成社會運動的一部分,有人則認為「低調」才是對自己的保護。
選擇不同,但沒有對錯。因為這一切,說到底,還是個人的生命故事。
過去,HIV 和死亡劃上等號;現在,HIV 已經變成可控制的慢性病。過去,感染者被當成社會的問題;現在,U=U (測不到=不具傳染力)的概念早已被科學證實。過去,人們因為恐懼而遠離感染者;現在,知識普及了,至少理論上,歧視應該變少了——但,真的嗎?
這一季的受訪者,有人仍然在職場裡選擇沈默,有人已經讓家人們知道。有人明知道 U=U,卻還是得忍受外界的質疑。「你怎麼知道自己不會傳染?」、「你真的能活這麼久嗎?」這些問題,感染者們已經回答了幾十年,但世界總是慢一拍。
醫療走在前面,社會停留在過去。
我們聽了這麼多故事,看見了藥物的進步,也看見了污名的頑固。每位受訪者都和所有人一樣,在這個世界上努力過日子。但他們仍然面對額外的挑戰,那些不該存在的障礙,還沒有完全消失。

第二季的故事說完了,但對這些受訪者來說,生活還在繼續。他們還是會每天吃藥,還是會工作、會戀愛、會和家人相處,會和社會繼續周旋。他們的故事,不是關於 HIV,而是關於人生。
寫下這些故事,只是希望,當你讀完這些人的經歷後,可以理解一件事:HIV 已經不是一個「應該恐懼」的詞,而這世界,還需要再往前一點。
這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而是現在。
再次感謝所有的受訪者,願意把故事交到我的手上。我對此充滿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