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美國觀點:醫療可近性、疾病污名與性功能勃起障礙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醫藥內容引用及翻譯自theBody: Untreated HIV Wreaks Havoc On Men’s Sexual Function

本文章經愛知識 iKnowledge 依編輯所在地醫療現況及閱讀習慣進行編輯及改寫

一場學術研討會上,幾位不同的講者不約而同的提到:「因為台灣醫療可近性的特殊性,在研究結果應用的時候,需要特別留意..」

根據一篇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論文的說明,「醫療可近性」就是指個人在為達健康的目的下,醫療資源觸手可及的程度,因此提升醫療可近性可以使民眾就醫的可能性與方便性增加,有利於提升全民的健康狀況。

覺得有點難理解嗎?或許你也可以把「醫療可近性」想成「有醫療需求時獲得適當醫療的可能性與便利性」,例如看醫生時所需的費用是否可以負擔、所在地點是否方便就醫等因素都包含在「醫療可近性」的評估範圍之內。

讓我們回到前面提到的,相對於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台灣擁有相當好的醫療可近性。以本篇報導當中提到的美國為例,我們之前曾在 <美國觀點: HIV 護理師如何化解感染者與醫療系統間的不信任> 中提到台灣與美國兩國之間在醫療體系上的差異。在眾多的差異中,病患需要負擔的醫療費用也直接影響到醫療可近性及就醫意願。

美國友人開玩笑著說:
我不懂台灣人為什麼要去醫院看感冒?在美國除非手斷了,自己沒有辦法接回去,才會勉強去醫院..

這段話聽來有點誇張,卻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醫療可近性對於個人健康產生的影響。那麼我想換個角度問,在擁有高度醫療可近性的台灣,還有哪些因素可能會讓民眾在生病後選擇盡可能晚一點去看醫生進行治療?

可能的答案有很多,但我想「疾病污名化」一定是其中一個原因。這樣的狀況,不只存在 HIV,也有許多疾病同樣面臨污名化的問題,例如:身心症、婦科疾病、泌尿科疾病,甚至邁向熟齡等都存在程度不一的污名化。

請容許我用老阿姨的口吻提醒、建議一句,如果你正因疾病污名的問題,在猶豫要不要去篩檢確認自身狀態,或是去看醫生進行治療,請站在「這是我的身體、我自己照顧」的視角,勇敢的去尋求需要的醫療照護。畢竟你的健康、你的存在都是以無可取代也無法從來的狀態存在著。至於那些污名化的瑣事,如果可以請暫時忽略、少點去閱讀聆聽吧。這些瑣事等照顧好自己的健康之後再來煩惱吧。

雖然我們與美國是兩個不同的國家,醫療制度與可近性也幾乎完全不同,但在健康議題之前,我們是一樣的。或是更擴大一點來說,做為一個人類,只有我們自己。能夠管理我們自己的健康。

雖然沒有證據顯示年齡的增長與性功能障礙之間有直接關連,但由於勃起功能障礙(ED)好發於熟齡族群,這也使得勃起功能障礙被視為身體老化的現象之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3年的定義,所謂的“勃起功能障礙”(在台俗稱陽痿)是男性持續性或經常性地無法達到及(或)維持足夠的陰莖勃起,以進行滿意的性行為。而勃起功能障礙在美國經歷過早期愛滋大流行以及第一代 HIV 治療藥物的熟齡男性 HIV 感染者中尤為普遍。

正因為第一代 HIV 治療藥物的副作用極強(包括性功能障礙、體重極端的增加或減輕、脂肪位移、噁心、腹瀉、失眠、憂鬱、嚴重疲勞、心臟病、骨質流失和記憶力減退等),在當時感染者可能會盡可能延後開始服用藥物治療 HIV 的時間,甚至有很多感染者是在 CD4 少於 200 (也就是定義中的愛滋病病發)的狀態下才開始服藥治療 HIV。但隨著新型態 HIV 治療藥物問世,以大幅度改善包含勃起功能障礙等的藥物副作用。

由於 HIV 治療藥物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且有越來越多研究證據指出未經治療的 HIV 將會為感染者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所以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在 2012 年更新了 HIV 治療指引,建議被診斷感染 HIV 的民眾,無論當時 CD4 的狀況為何,都應盡快開始接受 HIV 的藥物治療。也因為有了這樣的治療準則,今日感染者發生 ED 的狀況,也常被認為與延後開始 HIV 藥物治療有關。

勃起功能障礙也是心臟病的風險因子

一項發表在 《HIV Medicine》 關於 ED 和延遲 HIV 治療的研究發現,自 1986 年起受聘於美國軍隊的 5,682 位感染 HIV 的男性現役(或已退役)軍人中,截至 2018 年前,有543人(將近10%)被診斷出罹患 ED。在這些研究對象中,有 221 人在被診斷出感染 HIV 的四年之後,才開始接受 HIV 藥物治療。經研究發現,診斷出感染 HIV 的四年之後才開始接受 HIV 藥物治療的感染者,罹患 ED 的風險,是診斷出感染 HIV四年之內就開始接受 HIV 藥物治療感染者的兩倍。

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ED是一種血管疾病,而且可能會誘發包括心臟病在內的其他血管疾病。此外,也有研究指出, ED 與吸煙、冠狀動脈家族病史一樣,都是心臟病的危險因子。

一項 2017年發表在 《Translational Andrology and Urology》 雜誌上的研究指出,有 40% 的40多歲男性有勃起障礙的問題,且罹患 ED 的機率隨著年紀每增加 10 歲就可能再增加 10%。未經治療的男性 HIV 感染者則更可能因為免疫系統的損傷,而更可能罹患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此外,一項2011年刊登在 《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 的研究指出,沒有進入藥物治療的 HIV 感染者可能會出現一般常見於年紀非常大年長者身上的自體免疫異常的現象。原因之一是 HIV 會攻擊免疫系統,導致感染者體內持續的慢性發炎狀態。相較於沒有感染 HIV 的民眾,感染者體內的持續發炎狀態,則可能讓感染者擁有更高罹患頸動脈疾病的風險。吸煙、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以及與其他的共病症則可能進一步提高風險。

提升醫療可近性對於美國南方是個挑戰

基於已經有充分的證據支持,確診後越晚開始 HIV 藥物治療將越有可能會對後續的健康造成負向影響。感染者在確診後儘早開始 HIV 的藥物治療將成為常態。然而,根據美國公衛學家 Jun Li 博士的研究,與生活在美國其他地區的感染者相比,生活在美國南部的感染者在確診後即刻開始進行 HIV 治療的比例非常低。

該研究引用了 NA-ACCORD 在 2012 到 2018 年間資料庫中 11,853 位尚未開始 HIV 治療感染者的數據進行分析。當中有 51% 居住在美國南方的地區、48%  是男男性行為者(MSM)、45% 是黑人。

即使在 2012 到 2018 年間確認感染 HIV 後,即時開始進行藥物治療的整體比例已由原本的 42% 上升到 82% ,但在數據分析後可以得知, 2012 到 2015 年這段期間,感染 HIV 的黑人確診 HIV 後即使開始治療的比例低於同時期的白人。Li 博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該研究將「即時開始藥物治療」定義為「在確認感染後 30 天內開始進行 HIV 藥物治療」。在訪談過程中雖然沒有提到為何延遲治療在南方黑人感染者中如此普遍,但 Li 博士強調這樣的現況表明,在醫療照顧上仍有許多的工作等待執行。

基於提高 HIV 治療比例與感染控制等的思考,擴大醫療補助計劃有其必要性。以路易斯安那州的醫療補助計畫為例,該州自 2018 年接受聯邦政府的資助,擴大 HIV 醫療照護的兩年之後,該州的新增感染率下降了 12%,同時,該州確診人數也降到少於 1,000 人,這也創下路易斯安那州十多年的新低紀錄。

那麼為什麼醫療補助計畫沒有涵蓋整個美國南方呢?根據 Treatment Action Group 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 Mark Harrington的說法:「如果你檢視目前美國的相關數據,你將發現南方各州是重中之重…」

期待隨著美國聯邦政府推動 2030 年終結 HIV 流行相關計畫的執行,受 HIV 所苦的人們很快的就能獲得應有的醫療照護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