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我的情緒在兩端擺盪著 aka 如何與「躁鬱症」共生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故事一
在一次不明原因發燒送往急診室的過程,小P得知原來自己是愛滋病發,小P無法接受自己感染的事實,開始沉迷於酒精中。

小P自幼父不詳,母親生下小P後就把他丟給外婆照顧,在小P幼年時期,外婆給了她滿滿的愛,可惜好景不長,在幼稚園大班時外婆生病過世,小P很難接受,不僅如此,接下來他得跟著一點也不熟悉的母親共同生活。母親的情緒非常地不穩定,小P必須小心觀察母親的臉色,只要母親有一點不高興,小P不是被辱罵就是被打,不然就是整晚被關在廁所,任憑小P怎樣哭喊都沒用。

直到考上台北的高中,終於可以遠離那如同煉獄的家,但小P生命沒有因此變成彩色,因為小P的離開被母親視為背叛,兩人的關係完全決裂,在沒有生活費的狀態下,小P只能開始以色侍人。錢似乎賺得越來越快,生活品質看似開始提升,在一次不明原因發燒送往急診室的過程,小P得知原來自己是愛滋病發,小P無法接受自己感染的事實,開始沉迷於酒精中。

在朋友圈中,小P如同光鮮亮麗的女皇,請吃飯、請喝酒對他來說都是小case;可有時一整天誰都不想見,只想把自己關在家裡,任誰都找不到。夜深人靜獨處時,小P常常覺得自己很髒、根本就不值得活在這個世界上,他想著是否要停止接受治療,讓自己可以結束痛苦。

故事二
疾病讓阿梅過往的黑暗再次被翻攪上來,她無力抵抗這些壓力,只好拼命刷卡購買東西,試圖掩蓋住心中的黑暗…

阿梅是家裡意外生下的女兒,自小就遭受父母言語、肢體暴力,以前那個時代並沒有所謂的家暴法,阿梅也就這樣苟延產喘地長大了!第一位救贖阿梅的人是高中輔導老師,老師的關心與支持,讓阿梅也想成為跟老師一樣的助人者,阿梅最後考上社工系,而且在大學期間認識了一位體貼的學長,大學畢業後兩人準備要結婚,卻於婚前健檢時發現自己感染愛滋,疾病讓阿梅過往的黑暗再次被翻攪上來,她無力抵抗這些壓力,只好拼命刷卡購買東西,試圖掩蓋住心中的黑暗,等到清醒過來後剩下的是懊悔與還不完的債務。

阿梅相當地自責,討厭感染愛滋的自己、討厭亂買東西的自己、討厭跟受暴者距離遙遠的自己、討厭勉強撐出一個好社工的自己、她好渴望有人可以主動愛她、抱抱她、給她一點點的愛!

故事三
小卡太沒有安全感了,經常會做一些試探的行為,像是在未告知伴侶的狀態下到伴侶家突襲,甚至是只要伴侶漏接電話,奪命連環call之後如果還是沒有回音,小卡會情緒崩潰,拿美工刀傷害自己…

小卡是原住民,同時也是位男同志。在部落中,小卡的性傾向是不能說的秘密,男同志在部落是深受歧視的!小卡決定讀完大學、當完兵之後,就再也不要回到部落。

小卡第一次的發病是在軍隊中,因為陰柔的性別氣質被同儕欺負後,他在半夜從頂樓跳下,被送到國軍醫院接受治療後,確診躁鬱症及HIV+ 沒多久就被驗退。 

小卡在認識新對象時,在一開始就會坦誠告知自己的感染身分,確認對方對愛滋有相當地了解,才會開始交往。但小卡太沒有安全感了,經常會做一些試探的行為,像是在未告知伴侶的狀態下到伴侶家突襲,甚至是只要伴侶漏接電話,奪命連環call之後如果還是沒有回音,小卡會情緒崩潰,不是拿美工刀自己傷害自己,不然就是拼命地打電話跟共同好友們訴說著伴侶的不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小卡的伴侶關係很少超過一個月。

隨著情感生活狀態的不穩定,小卡的身心症狀也越來越糟,甚至影響了工作以及愛滋的治療,最後竟然連房租都負擔不起,而得流落街頭…

以上故事
由《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 連思良社工師》撰寫提供

 

以下心理健康資訊
由《高雄市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 林奕萱醫師》撰寫提供

在這三個故事中,可以看到很多情緒的擺盪和充滿波折的人生經驗。「情緒崩潰」、「傷害自己」、「拼命刷卡購物買東西」、「覺得自己很髒、只想關在家裡」等,這些光看文字就覺得辛苦的敘述,身為正處在情緒狀態中的個案或身旁陪伴的家屬,更是不容易了。

「情緒崩潰」、「傷害自己」、「拼命刷卡購物買東西」、「覺得自己很髒、只想關在家裡」這些情緒和行為,都是躁鬱症可能會出現的表現,但並非「專屬」於躁鬱症。

「躁鬱症」在精神醫學診斷上的正式名稱為「雙相情緒障礙症」,指的就是情緒會在兩個狀態之間擺盪,而這兩個狀態的極端分別為「躁」與「鬱」。

「躁」是個容易被誤會的描述,常常會有人以為「暴躁」就是「躁」。實際上,處於躁期的個案,最主要的表現是「能量上升」,整個人的活動量是變高的,有可能以情緒亢奮或激動作為臨床表現,突然出現情緒愉悅、睡眠需求降低、誇大、說話滔滔不絕、想法洶湧不止(racing thoughts),以及許多行為問題,而不見得會有「暴躁」的狀況。

另一個情緒的極端則為「鬱」,處於鬱期的個案,除了憂鬱的情緒之外,也可能合併有對事物失去興趣、胃口和睡眠的變化、自殺意念、無助無望感等症狀,甚至有些處於憂鬱狀態的患者,也可能會有情緒激躁的表現。

而俗稱的「躁鬱症」,指的就是個案的情緒在「躁」與「鬱」之間的「這段光譜」中擺盪,有可能回到平穩;有可能在一次躁期之後而一直處於鬱期;也有可能在一天之內情緒就在兩端震盪,是個相對複雜的疾病。

然而,以上的這些情緒或行為狀況,還是必須仔細詢問,排除生理疾病、藥物及其他成癮物質所導致的情緒變化。有些中樞神經興奮劑(例如:甲基安非他命)在急性或慢性使用的狀態下,都有可能引發妄想症狀或躁症的情緒症狀;而使用興奮劑可能造成「睡眠剝奪」(不想睡覺、沒辦法睡覺),而睡眠剝奪可能是躁症的誘發因子,也可能是躁症的症狀。

另外,HIV感染也與雙相情緒障礙症有關。在感染的任何時期,都可能發生躁症症狀,但最密切相關的是相對在感染後期所出現的HIV相關的神經認知障礙症(late stage HIV-associated neurocognitive disorder)。症狀可能與典型的躁症相同,但是神經認知障礙症似乎會有更明顯的躁動和認知功能退化。

如果自己或關心的親友,有著上述這些情緒困擾,最重要的是先接受評估,確認是否為躁鬱症或是其他診斷,或者還有其他可以透過心理、社會介入的狀況。在精神科的眾多類型疾病中,躁鬱症本身是個「生物因素」相對高的一類,也就是需要藥物來穩定的比例比較高,也比較有家族史的影響。如果在其他方面(人際關係、家庭因素、伴侶關係等),能透過心理治療、團體治療或者其他支持團體而穩定下來,對病況的進展也會是很重要的力量。

另一部分,「維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步驟」雖然老生常談,卻是保持身心穩定的重要關鍵。保持規律生活作息、培養運動習慣,盡量減少刺激物質的攝取,避免煙、酒或其他導致成癮的藥/毒品等,都是保持大腦健康的基礎。在生活中尋找或嘗試讓自己自在、放鬆的各種方式,也能讓情緒有所依歸。

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有平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