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Toggle

想問問,聽到「愛滋」這個疾病時,你會想到什麼?好像一直到最近時不時還會聽到「愛滋,那不是 GAY 才會得的病嗎?」這樣的刻板印象。或許是因為這疾病的傳播途徑,也或許是因為早期衛教內容造成的刻板印象,我想,應該有許多人認為自己跟「那個病」沒有關係。但實際上,愛滋病毒(HIV)不會區分性向,如果發生了具有感染風險的行為,就有可能會感染 HIV。
「醫生說我得了『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爸爸問我說,你知道這是什麼嗎?我說我不知道。醫生就直接說就是『HIV』,爸爸又看著我,我說我不知道,接著我爸就說是『愛滋』…」
小愛同學,女性、36 歲,2015 年起因為反覆低溫發燒跑了醫院好幾次但都檢查不出究竟生了什麼病。後來心臟跟肺都陸續出了狀況,甚至需要住進隔離病房治療。就在反覆施打抗生素一個多月後,醫生說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這個她從來沒有聽過的疾病…
本文章由愛知識 iKnowledge 採訪、撰寫及編輯,
歡迎轉載、引用,轉載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並連結愛知識 iKnowledge 網頁。
剛確診的那段時間,小愛同學選擇把自己封閉起來,所幸疾病在愛的面前總顯得微不足道。那段時間,不擅言詞的小愛爸媽,總透過「吃飯」的種種細節,陪在身旁。
我印象最深刻是,想去跳河的那一天,回到家後我把自己關在房間用棉被把自己包起來,後來我爸來叫我吃飯,我說我不想吃... 他就把我的棉被拉下來、告訴我,無論你發生了什麼事,你都還是我女兒,然後你要吃飯...」

愛自己
相信愛、相信對方並沒有錯。在跟「愛滋」共處了八、九年後,小愛同學建議女性朋友們在疾病面前,要「多愛自己一點」這個想法。
去做 HIV 篩檢不是為了懷疑誰,也不是因為不信任對方所以才去篩檢,而是因為愛自己才定期花一些時間守護自己的健康。

跨科就診
感染 HIV 大約四年後,小愛同學又罹患了子宮頸癌。這時除了定期到感染科就診外,小愛同學也會需要到其他科別檢查跟進行診治。然而,不可諱言,即便是在 2025 醫療進步的台灣,HIV 感染者在就醫時依舊可能面對各種顯性或隱性的不友善。
還有一次也是要做檢查,走進去的時候就發現一路地上、床上都撲滿了綠色的墊子。那個工作人員就說『鞋子放那邊、然後穿這個躺那邊...』。檢查後要下床時,那個工作人員又說『不要弄歪!不然滴下來很麻煩...』。我當下真的很生氣,連報告都沒拿就走了... 」
請不要因為害怕遇到不友善的對待而延遲就醫。在這樣的狀態下,到其他科別就診前,透過感染科醫療團隊轉介合適且友善的醫師,就是個折衷但相對可行的作法。下次需要跨科就診前,請跟你的感染科醫師或個管師聊聊吧。

說不定有其他人需要
人生的旅程很奇妙,在下一個街角或許就可能迎來「轉變」。這樣的轉變或許是自己突然想通了些什麼,也可能在沒有期待的瞬間遇見某個陌生人,用她自身的經驗告訴你「一切都會好的」。
現在的小愛同學期待自己也能成為跟他人分享生命故事的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對自己來說可能只是說出一個不在困擾自己的過去,但對聽到故事的人來說,這可能是對方當下最需要的溫暖與支持。
對你來說這些事情可能已經跨過去了,但或許在某個角落有人正需要…
我覺得面對 HIV 有點像女生第一次來月經,遇到的時候可能會不知所措,但就是生病,該去治療就去治療,把自己照顧好… 等對的那個人出現的時候,他不僅不會因為這個疾病不愛你,還可能因為這個疾病更疼惜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