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FavoriteLoading〔文章加入收藏〕

全人照護強調以「人」為中心,考量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上的全面需求,並鼓勵在治療照護過程中參與決定。全人照護的核心在於關注人的整體健康與環境,強調身心靈的整合,在身體健康、情感支持和社會參與方面都能獲得全面的支持。

本文將從熟齡 HIV 感染者的觀點出發,分享全人照護的需求與可行的介入措施。生理層面著重於代謝症候群的運動與營養建議;心靈與社會層面則探討心理支持、社會資源連結照護,期望協助熟齡感染者與照護者全面因應多元的健康需求。

本文由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系
邱飄逸教授楊達昌專任研究助理碩士班孫詠琳 撰寫。

歡迎轉載、引用,轉載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並連結愛知識 iKnowledge 網頁。

隨著治療的進步,多數 HIV 感染者已能長期抑制病毒,順利邁入熟齡(50-64 歲)甚至高齡(65 歲以上)階段。

研究顯示,50 歲以上的 HIV 感染者比同齡未感染者更容易出現多重慢性病,且身體功能衰退及虛弱等老化問題也更早發生,因此,文獻普遍以 50 歲作為 HIV 感染者進入熟齡階段的年齡切點。

熟齡感染者同時面臨年齡歧視、HIV 汙名和性傾向等多重負面標籤的交織影響,不僅影響身體健康,也對心理及社交層面產生壓力,進而降低對醫療系統的接觸意願,影響健康相關生活品質。

目前我國45,539 位 HIV 感染者中,約5.8%為熟齡,1.2%為高齡,但預計五年內將陸續增加至26.3%。因此,針對熟齡 HIV 感染者的需求評估與照護支持,應積極規劃且採取「全人照護」的觀點,以滿足其多元而複雜的健康需求。

2025PR3-0814-p2

熟齡感染者的生理健康:代謝症候群的預防與管理

由於長期服用抗愛滋病毒藥物、慢性發炎以及 HIV 感染後免疫功能的持續啟動,HIV 感染者罹患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的機率偏高。

代謝症候群的判定標準包括五項指標:

  • 腹部肥胖(男性腰圍 ≧90 公分,女性 ≧80 公分)
  • 血壓偏高(收縮壓 ≧130mmHg 或舒張壓 ≧85mmHg)
  • 空腹血糖偏高(≧100mg/dL)
  • 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小於 40mg/dL,女性小於 50mg/dL)。

若符合其中三項(含)以上,即可診斷為代謝症候群。

筆者團隊於社區中觀察 79 位年滿 30 歲的感染者,發現有 58.2% 已具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39.2% 已達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高於國內 40 至 64 歲成人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約32%),且隨著感染者年齡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風險越大。

盡早發現具有代謝症候群風險或診斷的熟齡 HIV 感染者,才能及早介入健康促進與預防措施。如透過定期回診,監測血糖、血脂,以配合醫囑服用降血糖與降血脂藥物,與愛滋個管師討論生活與作息上的具體建議。

目前已有攜帶式血脂機、血糖機、血壓計、體組成計及智能捲尺,由醫護照護者於社區或居家中進行代謝症候群檢測,可及時提供檢驗數據,協助熟齡感染者持續追蹤健康狀況並個別化衛教,促進健康行為的調整與持續執行。

維持身體的活動量,對熟齡感染者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建議,每次 40 至 60 分鐘,每週三次、持續12週的有氧(aerobic exercise)或加上阻力(resistance)運動,可有效降低HIV感染者的體脂肪、腹圍、血糖值,及增加肌肉量。

國健署建議長者可結合中強度以上的有氧運動(如走路、慢跑、游泳、騎車、跳舞)與肌力訓練(核心及阻力運動),有氧運動有助提升心肺功能及體重控制,在運動指導員指導下進行肌力訓練則能增加肌肉量及預防跌倒。

建議每周 150 分鐘的運動,如果覺得這個時間太長,可以考慮從每週 3 次開始,最重要的是「堅持」。避免久坐,任何活動或運動(包括工作、交通、家事或娛樂)對健康也有益。

因此筆者建議熟齡感染者除了選擇自己偏好的運動方式外,也可從日常生活中進行身體活動,例如上下樓梯取代電梯、坐姿時夾緊大腿縮小腹或伸展下肢、舉啞鈴或水瓶、蹲馬步等,這些動作執行方便且可行性高,能有效累積活動量,預防並改善代謝症候群。 

2025PR3-0814-p4

高齡感染者的飲食,應遵循國健署建議「三低一高」以預防代謝症候群:低油(少吃飽和脂肪與膽固醇、避免反式脂肪、選擇好油與健康烹調)、低糖(避免精製甜點與高果糖糖漿飲料)、低鹽(減少鹽、醬油及醃製品,盡量選用天然食材)、高纖(多攝取全穀根莖類、蔬菜與水果),以維持營養均衡與健康。

此外,進食方式建議分多餐少量進食(每天4-6餐)以穩定血糖、餐餐均衡搭配蛋白質、複合碳水化合物及健康脂肪、選擇低升糖指數食物(如燕麥、糙米、豆類)。

高齡感染者可攝取有附加營養價值的食物,以因應免疫受損及長期服用抗病毒藥物對身體的影響,如高蛋白(如雞肉、魚、豆腐、雞蛋、低脂乳製品)食物,有助於維持肌肉量與免疫功能。

補充常見缺乏的維生素D(如鮭魚、蛋黃、牛奶)、B12(如牛肉、魚、蛋)、葉酸(如深綠色蔬菜、豆類)、維生素E(如堅果、植物油)、B6(如香蕉、全穀類)及微量元素硒(如堅果、全穀類);補充維生素D有助於骨骼健康及免疫功能;Omega-3(如深海魚、亞麻籽)及鋅(如小麥胚芽、瘦肉、牡蠣)也有助於控制發炎及支持免疫系統。

必要時與愛滋個管師與營養師進行諮商,制定適合個人的飲食計畫。

抽菸與飲酒會讓代謝症候群更難以控制。減少菸酒對熟齡 HIV 感染者而言確實不容易,除了生理上的依賴,還可能涉及長期的習慣及心理因素。建議透過專業的醫療與心理資源來提升成功率。

戒菸資源包括國民健康署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醫療院所的戒菸門診、社區藥局戒菸服務及「戒菸小幫手」Line 機器人等,提供專業諮詢、藥物治療及個人化戒菸計畫。

戒酒資源則包含各大醫院的酒癮治療門診、各縣市衛生局的飲酒減量醫療戒治服務計畫,協助透過藥物治療、心理輔導及支持團體逐步達成戒酒目標。

2025PR3-0814-p5

熟齡感染者的心理社會支持

近 10 年來,台灣 HIV 感染者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關係品質持續惡化,調查發現憂鬱、失眠問題嚴重,社交孤立與疾病汙名更使其成為「孤老族」及「長照孤兒」。

憂鬱比例自 2013 年的 79% 攀升至 2023 年的 98%,其中三成感染者曾遭遇就醫歧視,38% 則不知如何與醫療人員討論副作用問題。社區調查顯示,40 歲以上的感染者普遍出現中等程度的孤獨感,在人際網絡中缺乏歸屬感、陪伴與支持,人際互動中常感孤立,且孤獨感與身體衰弱呈現顯著相關。

針對憂鬱與睡眠問題,建議熟齡感染者先進行情緒自我篩查,例如使用老人憂鬱症量表(15題),若得分6至9分,顯示輕度憂鬱傾向,建議多與家人或朋友傾訴;若超過10分,則需積極尋求專業醫療或心理諮商。

平時透過規律運動、調整生活作息、壓力紓解策略(如放鬆技巧、正念等)、等都有助於改善情緒與睡眠問題。

建議熟齡感染者可善用政府的免費心理諮商專線,如老朋友專線(0800-228-585),提供心理、社會、生理及休閒輔導等多元支持;另可參考LGBT+友善資源清單,方便鎖定性別友善的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與社工師,獲得適切的醫療專業支持。

此外,熟齡感染者亦可透過醫療院所、社區銀髮支持團體及社工個案管理,取得心理、經濟及社會等層面的協助。

為了改善熟齡愛滋感染者在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上的困境,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制定整合性政策,將友善醫療環境的推動納入愛滋照護政策核心,並透過法規保障感染者的醫療平權與照護資源可近性。具體措施可包括:

  • 建立愛滋友善醫療網絡,強化各專科醫師的愛滋照護培訓,提升感染者就醫便利性,並確保感染者在各科別能獲得無歧視的診療服務。
  • 推動心理健康篩檢及介入服務,並透過社區資源連結,結合志工、同儕支持及社福單位,強化感染者的社會支持系統。
  • 發展社區型長照服務與互助型共居計畫,讓身體功能良好的感染者能協助失能者,並在自己未來失能時獲得支持,減輕家庭及社會的照護負擔。
  • 應研議相關長照保險制度,讓感染者也能享有長照保障,以減輕經濟負擔。

這些措施需搭配持續的愛滋去污名化社會教育與公眾宣導,促進醫療人員及社會大眾對愛滋的正確認知,消除偏見與歧視,共同營造包容與尊重的友善社會。

結論與建議

熟齡感染者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高,需透過運動、均衡飲食及健康生活型態加以控制。

對於憂鬱、失眠與孤獨感,則應結合情緒篩檢、專業心理支持及社區資源的全方位照護。

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將「全人照護」納入政策主軸,並同步推動去污名化教育,提升醫療人員與社會大眾的正確認知,共同營造尊重、包容的友善環境,協助熟齡感染者安心健康地老化。

參考資料/

  1. Sánchez-Conde, M.; Díaz-Alvarez, J.; Dronda, F.; Brañas, F. Why are people with HIV considered “older adults” in their fifties? Eur. Geriatr. Med. 2018, 10, 183–188.
  2. 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2024年12月20日). 跨10年U=U後的歡喜與哀愁:愛滋感染者10年生活品質調查公布.
    https://www.lourdes.org.tw/OnePage.aspx?mid=28&id=1202
  3.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20年5月1日). HIV/AIDS統計月報表. https://www.cdc.gov.tw/File/Get/d8C9mkJhzWK2ByF_zukD9A
  4. Jasemi M, Valizadeh L, Zamanzadeh V, Keogh B. A Concept Analysis of Holistic Care by Hybrid Model. Indian J Palliat Care. 2017 Jan-Mar;23(1):71-80. doi: 10.4103/0973-1075.197960. PMID: 28216867; PMCID: PMC5294442.
  5. Allavena, C., et al., Antiretroviral exposure and comorbidities in an aging HIV-infected population: The challenge of geriatric patients. PLOS ONE, 2018. 13(9): p. e0203895.
  6.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5年6月9日). 代謝症候群.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21
  7. Tenorio-Mucha, J., et al., Facilitators and barrier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int-of-care devices for cardiometabolic diseases: a scoping review.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023. 23(1): p. 412.
  8. Montoya, J.L., et al., Evidence-informed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persons living with HIV. Aids, 2019. 33(6): p. 931-939.
  9.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4年11月19日).老年人可以做什麼運動減重?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825&pid=14206
  10.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4年3月). 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照護流程與指導手冊.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21
  11. Kubala, J. (2022). HIV Diet and Nutrition: Here’s What You Should Know.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ealthline.com/nutrition/hiv-diet
  12. 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2025). 憂鬱症自我檢測-老人憂鬱症量表. https://www.depression.org.tw/detection/index_06.asp
  13. 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2024年6月3日). 老人心理健康促進及預防老年憂鬱症. 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4912-78612-107.html
  14. 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2022年8月5日). 同志友善心理健康資源手冊.
    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4914-54093-107.html
  15. 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2021). 愛滋感染者老後人生焦點團體活動實錄. https://www.lourdes.org.tw/OnePage.aspx?mid=102&id=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