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專題報導

熟齡HIV感染者的全人照護

熟齡HIV感染者的全人照護

全人照護強調以「人」為中心,考量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上的全面需求,並鼓勵在治療照護過程中參與決定。全人照護的核心在於關注人的整體健康與環境,強調身心靈的整合,在身體健康、情感支持和社會參與方面都能獲得全面的支持。 本文將從熟齡 HIV 感染者的觀點出發,分享全人照護的需求與可行的介入措施。

Read more

生活品質或健康控制,你怎麼選?

生活品質或健康控制,你怎麼選?

「到底是要把自己狀態控制得很好,還是要快樂的吃垃圾食物?」 生活品質 vs. 健康控制的天秤,你會怎麼選? 繁桑感染 HIV 已有十多年,對於自身的病情與治療過程,他展現出非常清晰而理性的態度。對他而言,感染 HIV 並非單純只是面對病毒,而是與生活中各種相關健康問題與副作用共處的過程。

Read more

疾病不總是負向的存在 aka 寫在《啊!?藥物副作用》之前

疾病不總是負向的存在 aka 寫在《啊!?藥物副作用》之前

HIV感染已成為慢性疾病的今日,感染者只要透過穩定的藥物治療就可以控制病情。就像許多罹患慢性疾病的民眾一樣,「治療藥物」成了感染者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是類似膝反射的存在。然而,在經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服藥治療後,『藥物』為感染者的生命及日常帶來了什麼?

Read more

後記:《HIV的過去與未來,還在進行中》

後記:《HIV的過去與未來,還在進行中》

這系列的訪談,一開始當然沒有想到,竟然能做到了第二季。 我們還是想要知道——藥物變好了,資訊透明了,HIV 早已不是 30、40 年前的 HIV,但社會的態度呢?變得更好了嗎?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感染者,對「身份」有不同的理解,但相同的是,沒有人把 HIV 當成自己的全部。

Read more

他是台灣HIV治療長效針劑的大體老師

他是台灣HIV治療長效針劑的大體老師

在醫院的注射室裡,每次輪到他打針,總會有幾位護理師圍觀。「這個藥需要打在深層肌肉,推得太快會痛,針角度不對可能影響藥效……」有人低聲討論著,然後轉向他:「我們來試試新的手法,你不要緊張。」 他無奈地笑,「我大概是奇美醫院裡,讓最多人同時看過屁股的病人了吧?」

Read more

媽媽的正能量黑色幽默

媽媽的正能量黑色幽默

在確診後的初期,她並沒有太大的心理壓力,因為她「根本不太懂」這個病是什麼,覺得只是一般疾病。直到有一天,志工來找她,開始跟她解釋HIV的影響,她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可能「隨時會死」。這讓她開始拼命工作,甚至一天三班16小時地加班,為了當時還在泰國的女兒,「想說萬一哪天死了,至少存夠錢。

Read more

活著,並且說話

活著,並且說話

1986 年,韓森得知自己感染 HIV 時,他才剛滿 17 歲,還不太清楚「陽性」和「陰性」的醫學意涵。   「『陽性』聽起來是好的嘛,陽光、正向,結果竟然是有感染。」他苦笑著回憶。當時,社會對愛滋病的恐懼與歧視讓他陷入深深的孤立,甚至連醫療界都還在摸索該如何面對這個新興疾病。

Read more

進行中的愛滋歷史 aka 寫在2025《HIV的過去與未來》之前

進行中的愛滋歷史 aka 寫在2025《HIV的過去與未來》之前

《HIV的過去與未來》專題報發表後我們獲得許多迴響,這些回饋讓我們清楚的發現,這不只是愛滋社群的紀錄,也是HIV感染者與閱讀這些故事每一位邁向未來的養分。2025年,我們將繼續這個專題報導。從另外6位感染者的視角還有詩人羅毓嘉細膩的文字,與各位一同走進台灣愛滋的歷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