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稍稍講古一下,在距離今天沒有太久以前,
大眾媒體、公衛系統,甚至是醫學教育時常會明示、暗示:
HIV 感染及愛滋病都是男同志專屬的疾病,只有男同志才會得愛滋…
就在持續卻偏頗的衛教資訊及愛滋相關新聞的報導之下,
「只有男同志可能得愛滋」的印象也深植在一般民眾心中,
女性友人在某次閒聊中,真摯的、笑笑的對我說:
「跟愛滋比起來,我還比較怕懷孕… 」
一旁的異性戀男性友人則笑笑的接著說:
「你(指向我這個公開的男同志)要小心不要得愛滋喔… 」
然而,
愛滋病毒(HIV)真的會辨認誰是男同志?誰不是?
會因為是異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非男同志的性取向
而自帶愛滋安全裝置?
但從科學研究還有真實世界的統計數據就可以發現,
「只要有風險行為就有可能感染 HIV」。
就在這樣的現況中,
我們策劃了名為《誰有可能感染 HIV》的專題報導,
透過六篇「非既定印象感染者」的故事及報導,
除了讓我們再次思考可能感染 HIV 的風險行為外,
也來談談感染者備孕、跨性別感染者權益等相關議題。
想稍稍講古一下,在距離今天沒有太久以前,
大眾媒體、公衛系統,
甚至是醫學教育時常會明示、暗示:
HIV 感染及愛滋病都是男同志專屬的疾病,
只有男同志才會得愛滋…
就在持續卻偏頗的衛教資訊及愛滋相關新聞的報導之下,
「只有男同志可能得愛滋」的印象
也深植在一般民眾心中,
女性友人在某次閒聊中,真摯的、笑笑的對我說:
「跟愛滋比起來,我還比較怕懷孕… 」
一旁的異性戀男性友人則笑笑的接著說:
「你(指向我這個公開的男同志)要小心不要得愛滋喔… 」
然而,
愛滋病毒(HIV)真的會辨認誰是男同志?
誰不是?
會因為是異性戀、雙性戀、
跨性別等非男同志的性取向而自帶愛滋安全裝置?
但從科學研究還有真實世界的統計數據就可以發現,
「只要有風險行為就有可能感染 HIV」。
就在這樣的現況中,
我們策劃了名為《誰有可能感染 HIV》的專題報導,
透過六篇「非既定印象感染者」的故事及報導,
除了讓我們再次思考可能感染 HIV 的風險行為外,
也來談談感染者備孕、跨性別感染者權益等相關議題。

邀請各位自 10 月 9 日起每週四,
前來閱讀與分享《誰有可能感染 HIV》專題報導,
讓我們從這六篇故事及報導出發,
反思愛滋與自我健康間的真實距離。

邀請各位自 10 月 9 日起每週四,
前來閱讀與分享
《誰有可能感染 HIV》專題報導,
讓我們從這六篇故事及報導出發,
反思愛滋與自我健康間的真實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