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項針對弱勢女性 HIV 感染者的研究顯示,把感染者當成「人」一樣的對待、與感染者建立伙伴關係、不帶指責或偏見的對談、關心並給予支持、注意醫療提供的細節與彈性等五個作法,將能讓感染者感受到被尊重,進而改善醫病關係、穩定接受治療並提升整體的健康結果。
在美國原本穩定接受口服型 HIV 治療藥物的順性別女性,只有不到 42%表示有興趣嘗試以長效注射型莫帕滋及瑞卡必針劑進行 HIV 治療。研究團隊同時指出,這樣的狀況可能與現有治療指引中未提供孕婦可使用該處方的證據、需要更常回診,及對醫療單位的信任度不佳有關。
美國更新了《妊娠期 HIV 治療藥物使用暨圍產期降低感染介入措施》指引。本次更新囊括產前篩檢、以PrEP降低感染風險、感染者的生育計畫、備孕/妊娠/圍產期的藥物治療建議、新生兒的降低感染風險措施,及母乳餵養等內容。
印度西孟加拉省的女性HIV感染者因為感染者、寡婦、性工作者等身份面臨交叉污名及家暴的經驗。近期一份質性研究則進一步顯示,這不僅影響了她們的心理健康,還影響了生理健康,並導致較差的 HIV 藥物治療效果。因此需要在考慮感染者本身背景並提供相應的介入措施。
南非一項針對50萬餘名女性的大型研究指出,已接受 HIV 藥物治療的女性感染者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是非感染者女性的三倍,且罹患子宮頸癌的年紀也較非感染者年輕。該研究已經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期刊上。
加州大學的 Morgan Birabaharan 博士及其同事分析了來自美國 300 多家醫院的匿名醫療數據庫,希望可以找出 HIV、性別和第 2 型糖尿病之間的關連,並將該項研究結果發表在AIDS 學術期刊上。
享受著美好的音樂的我被櫃檯小姐打斷,「小姐,不好意思喔?那個我們院長說要麻煩妳到大醫院去看」,當下一陣錯愕,我回她請問是什麼原因呢?她支支吾吾了半天,我才想起我上個禮拜才去回診了感染科.
雖然同樣是 HIV 感染者,但因為很多主客觀因素的不同,在疾病的議題上還是會有不一樣的表現或研究結論。
這篇研究,是從美國治療團隊及感染者的視角出發,摘要了糖尿病、高血脂疾病,及肺炎跟感染者相關的研究結果。